版面制图 童胤文
记者李炜 摄影记者詹松
新岁将至,回家的渴望与浓浓的乡愁,萦绕在人们心间。哪一处景致是老武汉眼中最能代表心中乡愁的地方?莫过于,里份。
如北京有胡同,上海有石库门与弄堂,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的记忆。而里份,于老武汉们来说,就是一种不可遗忘,承载着好几代人的都市乡愁。永康里、平安里、泰兴里……单听这些带着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地名,依旧觉得亲切。
如今的汉口,依旧繁华,霓虹闪烁,却可以在不经意间瞥到老巷的身影,那就是里份。里份是与人的休养生息紧密相连的建筑,和人一样,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曾经的700多个里份,随着城市建设与改造,现在只剩下200多个。”《武汉里巷故事》作者王汗吾告诉记者,武汉的老里份,如今有的被拆除,只能在史料记载中搜寻到痕迹;有的依然承担着它的职责,为寻常百姓遮风挡雨;有的脱胎换骨,绽放出清新文艺范儿。时光打磨掉里份的光辉,却为它烙上独有的记号,沉淀出历史的韵味。
百米小巷
深藏“文艺范儿”
武汉是继上海之后大规模建设欧式联排住宅的中国城市。泰兴里就是武汉众多里份之一,外墙用红砖筑砌,屋顶是红瓦铺设,藏于小楼深巷的建筑体,更是近代武汉最重要的城市建筑肌理。
8日,记者来到藏在胜利街与洞庭街之间的泰兴里。巷子的门脸很窄,标识不明显,若不是看到有拍婚纱照的女孩儿走出,可能就错过了。
小巷一眼望得到尽头,长不过100米,宽约3.5米,但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走在青石板小路上,两侧屹立着百年历史的欧式老建筑,两层砖木结构,红瓦屋顶,门栋前有小院墙,院内的蔓藤翻墙而出,即使在这样的冬日,看着也并不萧索。
这里共有16户,大门相对,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植物。近年,随着不同主题的咖啡馆、艺术沙龙、画廊的迁入,老巷子迎来新的生机,这里已晋升为武汉最美坐标之一。
一家一家探寻过去,很有意思,琴馆木门上写着诗,“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女作家办的咖啡馆,院落前写着读书会的告示;还有独立设计师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落户于此,别具风格。
泰兴里5号,王先生的咖啡馆里,30只猫咪是主题。“我和太太都喜欢猫,也喜欢咖啡,想找一处闲适的地方,带院子,能自己种些花草,适合猫咪晒太阳。”于是,三年前,带着这样的愿景,王先生将自己的咖啡馆入驻了泰兴里。
旧时光与新故事
穿透岁月沧桑的美
王先生是地道的汉口人,但他说着普通话,温文尔雅,不疾不徐。也许,在一个地方生活浸润久了,人的个性也会与环境融为一体。据他介绍,慕名来泰兴里的文艺青年多,还有外国人,“特别是在武汉的法国人。毕竟,这里过去曾是法租界。”
王先生指着5号的建筑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防空洞,如今被填平了”、“门口以前是法国人开的医院的走廊。”在他眼中,泰兴里有一种穿透岁月沧桑的美。
旧时光过去了,还有新故事在上演。王先生饶有兴致地说起,第一个入驻泰兴里的商家,是9号酒吧的前吧主陈鹏。2008年,设计师陈鹏厌倦了每天在闹市中堵车、找车位浪费光阴的日子,当他有天开车无意间经过泰兴里,看到这里每家每户都带有独立院落,一眼便相中。他的酒吧原本是自己逃避世事的一间工作室,后来被口口相传,成为武汉文艺青年“人生必须要去买醉的酒吧”之一。有意思的是,两年前,陈鹏离开了酒吧,接手的新主人是以前来酒吧的客人,“他在这里邂逅了女友,为了纪念这份感情,于是买下了这家酒吧。”
这样文艺的小巷,连商家的故事,都如此浪漫。
百年建筑
感受老武汉的繁华与风情
“泰兴里是武汉少有的带院子的里份,这也是它的特色。”《武汉里巷故事》作者王汗吾,现为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初曾参加武汉市地方志研究工作。王汗吾告诉记者,这条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小巷子是武汉市二级保护的里份,始建于1907年,由上海宁波商帮领袖、四明银行董事叶澄衷所建,汉合顺营造厂承建,委托法租界比利时义品洋行设计并代管。
虽然位于法租界,但泰兴里并没有像今天的房地产商那样取名“巴黎小镇”之类的“洋名”。旧时商人重吉语和口彩,喜欢给自己的商号和物业嵌入“瑞”“昌”“兴”“盛”“福”之类的字眼。叶澄衷显然也是,泰兴,天地交泰,事业兴盛,取义于周易六十四卦的“泰”卦,可见商人在修建泰兴里时,有请高人看过风水、占卜吉凶。
百年前选材精良的建筑经得住时光的打磨和拂挲,即使经历百年光阴,泰兴里仍然掩盖不住曾经是高档住宅群的气质。王汗吾介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913年在泰兴里创设“中华工程师学会”。“泰兴里曾住过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当地住户对此更是津津乐道,“前法国总理夫人的外婆曾经在泰兴里9号住过,后来那栋房子的主人是著名演员刘亦菲的外公。”
泰兴里6号如今是作家艾小羊的咖啡馆,比起曾经居住在泰兴里的大人物们轰轰烈烈的老故事,艾小羊更喜欢泰兴里小人物的故事。她在专栏中,专门写了曾经的泰兴里6号的主人,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夫妇,“知书达理、感情甚笃,老先生有绅士风度,爱读书,老阿姨举手投足、穿衣打扮有海派风格,他们是地道的老武汉人,从他们身上,你甚至能感受到大武汉作为‘东方芝加哥’时的繁华与风情”。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