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武汉成最尴尬的"大学城"?这份详实数据怼到你无言

发布时间:2018-11-13 20:33:09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核真 | 武汉成最尴尬的“大学城”?细查之下实属无辜

  2018年10月6日,“最尴尬的大学城”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引起了全国各地网友的热议。其中出现了一个现象:武汉市几乎成为了众矢之的。

  核真录通过追踪调查,发现此次微博对武汉的热议主要源于10月1日由名为“丘库”的作者在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youjian-university)上发布的《武汉,中国最尴尬的“大学城”》一文(以下简称为“文章”)。

  文章中主要对武汉市大学及在校大学生数量众多,最终留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比例却不容乐观的现象做出分析论断,称“这里盛产桃李,却留不住芬芳”。网友对此各抒己见,争议颇大。

  故此次,核真录记者将针对文章中容易存在争议的三个方面进行核查,以调查武汉是否存在大学毕业生大量流失问题,并通过比对其他城市,论证武汉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属于典型个例。

  

  ▍核查点一:武汉是否拥有“全球第一的在校大学生数量”?

  核查结果:该说法并不准确,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较大,但仍低于广州

  在《武汉,中国最尴尬的“大学城”》一文中,作者写道: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我国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含各类高等教育学生),位居世界第一 。细化到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16年《各地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生数》,北京市在校生数为592878人,上海市514917人,天津市514669人。

  此外,根据2016年武汉市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武汉市82所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生人数为94.9万,数量远超过北京、上海、天津的在校生人数。然而,根据2016年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广州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不含研究生)为105.73万,远超武汉市的在校生人数。

  

  由以上数据可知,武汉市的本专科在校人数在全国排名确实靠前,但还是低于广州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因此,“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的说法并不准确。

  ▍核查点二:武汉真的“留不住”人才吗?

  核查结果:数据基本准确,但比较方法有误,结论偏颇。

  武汉被指成为“最尴尬的大学城”,其论据主要来自以下这一段话:

  

  为核查这一论断的准确性,核真录记者对其中的数据进行了核查。由于原文中的数据存在时间差异,为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核真录记者在核查时主要采用了目前所能查询到的最新数据进行比对与论证。

  根据广东省和浙江省教育厅分别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7年广东省已就业毕业生留省就业的比例是94.71%,而浙江省毕业生留省就业的比例为86.61%。

  

  广东省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表

  

  浙江省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表

  对比文章中提到的“同为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2015年)”,并考虑到文章使用的是2015年的数据,核真录认为这些数据基本可信

  此外,由于尚未找到武汉市教育局发布的官方数据,记者参考了京东和财新于今年6月合作发布的京东消费报告《消费升级指数观察:毕业两个月你还好吗?》。在这份报告中,京东根据“1.用户在2018年6月以及更早的时间段中使用某个大学的地址进行网购;2.用户在2018年7月之后使用的新网购地址不在大学内,且该地址在之前没有出现过”两项条件抽取满足需求的研究数据。

  

  京东抽取研究数据标准

  根据这份报告,武汉的2018届毕业生中有40%选择留在武汉,确实“不足五成”。

  

  京东消费报告:毕业后留在本地概率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毕业生留汉比例虽不及五成,但是这并非极端个例。在该报告中,武汉和广州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概率都是40%,而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其概率也仅为5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概率低于50%,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在文章中,作者实际是用广东、浙江两个省级的数据跟武汉市的数据进行对比。 根据京东消费报告得出的上述普遍现象,如果将武汉市与其它省会市比较,并不能得出武汉“留不住大学生”的结论。

  再者,从省级层面上看,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年湖北省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60.31%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湖北省就业,超过半成。

  

  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图

  因此,从整个湖北省来看,“留不住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可见,武汉“盛产桃李,却留不住芬芳”的论断,虽然数据真实,但比较方法并不合理,可信度因此降低。

  但是,武汉重点大学的人才流失情况确实较为严重。 根据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自发布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武汉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有25.46%选择留在湖北就业,而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一比例是24.67% 。由于报告中只有毕业生留在湖北省工作的比例,记者并未找到毕业生中留在武汉的具体数据。

  

  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这两个数据明显比《2017年湖北省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给出的“超过六成”的比例小。这并非武汉重点高校的特殊现象,记者查询了武汉市其他5所重点高校(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省就业数据。通过比较发现,这5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本省就业的比例分别是27.72%、34.80%(其中26.92%在武汉市就业)、25.93%、35.98%和33.69%,这些数字都不及武汉市毕业生留汉比例(40%),更不及湖北全省毕业生留省就业比例(60.31%)。

  

  综合上述数据,记者认为,虽然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留住了数量可观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就国内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来看,这一部分的人才流失依然较为严重。

  ▍核查点三:武汉大学城是否为极端个例?

  核查结果:判断太过草率和武断,可信度不高

  2017年6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高等学校的发展随之催生了“大学城”的出现。那么,与其他“大学城”相比,武汉是否当得起“最尴尬”的评价呢?

  为此,核真录记者根据“大学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两个维度,筛选出前五位“大学城”,并对他们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了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各地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生数,记者筛选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5个省份,依次是: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省,并以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作为参照。根据各个城市的2017年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

  各大城市的大学数量和在校人数汇总如下:

  

  除了武汉,国内其它大学城对它们的毕业生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根据前文中的省会城市大学数量排名,记者选取前5座城市(北京、武汉、广州、重庆和上海)以及它们各自所在的省份/直辖市(北京、湖北、广东、重庆和上海)进行比较。

  首先,从省份数据比较,根据各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排名第一的是广东省,高达94.71%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就业;其次是重庆,有64.9%的毕业生留在重庆工作;第三是北京,有62.68%的毕业生留在了北京;湖北居第四,毕业生留鄂比例为60.31%。

  

  由于上海市的官方数据暂时缺失,记者以民间机构的调查数据作为参考。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于今年6月发布的《2018应届生就业选择报告》,高校毕业生留存率(留存率=从本省高校毕业且在本省求职就业的应届生数量/本省应届生数量)最高的三个省份/直辖市分别是:广东96.8%、浙江90.6%和上海86.6%,而湖北省在这项统计中的数据是64.3%。

  

  《2018应届生就业选择报告》全国各省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图

  由此可见,不同省份及直辖市对其毕业生的吸引力存在较大差别 ,其中广东省由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影响,以及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最大。

  根据上文提到的京东消费报告统计的各市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概率图,这5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概率排名依次为北京(51%)、重庆(41%)、广州(40%)、上海(40%)和武汉(40%)。由此可见,除北京外,其余四个城市间的人才留存率的差异并不明显。

  综合上述分析,记者认为“武汉是最尴尬大学城”的判断太过草率和武断,可信度不高

  ▍核查点四:武汉市实际的人才政策及实施效果如何?

  在文章“武汉的努力”部分,作者以2013年和2017年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分析了武汉市为留住高校毕业生而发布的人才政策。记者对文章中所引政策内容的真实性和对实施效果判断的合理性进行了以下评估:

  (一)政策内容真实性

  

  

  2013年与2017年政策真实情况

  (二)实施效果判断合理性

  

  由此可见,为了留住人才,武汉市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人才留存受到个人意愿的影响较大,因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是合理的,并不能因此判断人才政策的失败。

  (三)其他城市的人才政策落实情况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其他四个城市,记者选取了其中两个城市进行了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调查。

  

  《武汉,中国最尴尬的“大学城”》原文

  -西安

  为吸引人才,西安发布了多项优惠政策。2017年3月1日起,西安号称出台了“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新政具体概括为“三放四降”: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

  2017年6月中旬,西安进一步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条件,将本科以上学历落户年龄放宽至45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

  2018年1月,西安公布户籍新政2.0版本,继续简化程序与所需材料成为重点。将学历落户、人才落户的审批权、制证权下放到第一线,所有个人落户申请均可在户籍窗口进行“一站式”办理,当场办结。2月新增随迁政策,未来可一人落户、直系亲属举家随迁。

  3月22日,西安组织40多家重点单位进京引进西安本地急需的高端人才,22日当天,西安公安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大西安”的新举措,这被称为“三放四降”后的第四次升级。

  上述落户政策效果显著。 据西安公安数据公布,截至3月25日凌晨,西安市3天共迁入落户人口15552人,单日落户最高人数达到8050人,创造记录。当地媒体报道称,2018年截至目前,西安迁入人口已达到21万,该数据几乎相当于2017年全年落户的总量。

  -成都

  2017年7月19日,成都发布“凭毕业证即可落户”的政策。当天下午,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宣布从20日起,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稍早于此公布的成都“产业新政”规定:要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急缺紧缺人才提供公寓,确保各类人才“住得上房”,在租住人才公寓满5年后,还可低价购买。据央广网报道,成都市副市长刘玉泉称:“我们明确了未来五年规划建设35万套人才公寓的目标,努力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扎得下根。”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除了放宽落户限制、给予住房保障,成都还对毕业5年内在蓉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最长3年贷款期限和全额贴息支持”。据《四川日报》报道,成都出台人才新政后,吸引17.6万余名本科以上人才来蓉落户发展。

  

  图片来自四川日报

  综上所述,无论是武汉还是其他城市,对于人才吸存都是不遗余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机会与选择越来越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仅凭单方面的数据就否定一个城市的努力,这样的论断是片面的。

  整体而言,核真录认为《武汉,中国最尴尬的“大学城”》一文,虽证据可靠,但在其标题与论断中都有不符合实际、夸大事实的成分。 武汉作为一座知名的“大学城”,在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在汉落户。尽管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但其创造的成果不应被轻易否认。被众多网民戏谑的武汉,细查之下也实在无辜。

  为此,核真录倡议,应用真实具体的数据来督促政府工作,否则广泛传播不实信息将不利于地区之间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

  记者|夏艺菡 高雨田 杜闻馨 责编|冼芷卉 魏姝敏

  美编|夏艺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