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采访记之三

发布时间:2012-08-18 05:41:58来源:SRC-13

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采访记之三:流淌于血脉的和谐共振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思勇 周志兵 唐晓安

  门楣上随处可见的“十星”牌匾,村落中的“十星文化墙”,社区里的“十星文化广场”,田间地头传唱的“十星歌”……

  在竹山县,“十星”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一种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十星”精神流淌在每个人血脉里,人人追星、户户创星,激发出蓬勃生长的巨能。

  活力根植于基层,动力启于群众。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以政府主导、以群众为主体,二者互动融合,实现了和谐共振。

  一个主动摘星,一个义务唱“星”19年

  ——群众是“十星”创建的主人

  “十星”创建,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竹山始终把“十星”创建的评判权、主动权交给群众。群众真正成为创建的主人和主体。“十星”评选的规则这样设置:家庭自评、群众互评、村一级评星协会半年初评,乡镇年终核定授牌,然后敲锣打鼓给“十星”户送匾。之后,各乡镇根据上级党委工作部署和镇里实际工作需要,对星的设置、标准再作动态调整。

  评星协会由部分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民代表组成。

  “15个评委,都过得硬,村里人服气!”在麻家渡镇罗家坡村,评星协会理事长张世俊说起“评星”,声音特别洪亮。

  一个月前,罗家坡村的“十星”评选刚结束。全村412户中,“十星”户为201个,占了近一半。星级最低的有6颗星,仅3户。

  “这3户,有的不思进取,有的不注意庭院整洁,有的还超生。平时,大家都看在眼里,讨论时,几乎没什么争议。”

  就算是村干部,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十星”户,仍然要经过评星协会严格评审。上庸镇南坝村党支部书记魏远斌两年前就曾被摘星。

  2010年3月20日,南坝村十星创建评审会,讨论热烈。评到村支书魏远斌时,会场突然安静了下来,大家你看我,我瞧你,陷入了沉默。突然,有个评委呼地站起来说:“魏书记,你家的那颗计生星应该拿下!”

  原来,魏远斌的儿子已有一个小孩,可还想再生一个,与农村“一胎上环,二胎结扎”的计生政策相违背。魏远斌几次苦口婆心劝导无效,儿媳迟迟不上环,成了计生工作的小“钉子户”。

  老魏一时有些尴尬,但很快回过神来:“我是老党员,又是村支书,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失职,这颗计生星应该摘、必须摘!”

  回家后,魏远斌召开家庭会,儿媳主动认错,表示支持计生政策。

  把家家户户的情况摆到桌面上,谁得几颗星,群众说了算。经年累月,这样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内生出“十星”创建令人信任、信服的力量。“十星”就像是每个人的孩子,共同呵护成长。“十星”创建也因此成为竹山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自发地加入到创“十星”、宣传“十星”的洪流中来。

  “歌儿一唱开了言,我把十星来宣传。首先来说致富星,发家致富是关键。家用电器样样有,银行里面有存款;产业项目建起来,人均一亩经济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宝丰镇施洋路社区中心广场人头攒动,彩船演出小分队准时登场。最先出场的,就是这首《十星歌》。

  歌手是61岁的王义富,镇里的退休干部。“十星”创建19年来,他自编自演3000余首花鼓船歌,被称为“十星”文化的“民间歌王”。

  这样义务颂星、护星的干部群众当然不止王义富一人。文峰乡建设十星文化广场,长坪村村民王昌东主动让出自家菜园,又当了义务守护人。附近有户菜农修灌溉沟渠,有一天水流到了广场里。王昌东找到这个菜农解决问题,这个菜农说:“你一无职二无权,凭什么管我?”王昌东没有生气,解释道:“‘十星’代表的是文明。如果十星广场环境都很差,叫游客怎么看咱们竹山,怎么看‘十星’?”这位菜农听了自觉理亏,很快把沟渠修好了。

  在竹山县,“十星”就是标准,就是昭示,就是航标灯,指引着每个人。一个人就是一个创建主体。这种群众的文化自觉,又像春天的雨露,润物无声,感染着、影响着每个人,形成浓厚的“十星”创建环境。

  一个基调,一曲合唱

  ——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

  “十星”创建源于群众首创,群众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是,政府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面对暴富后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所暴露出来的“精神荒芜症”,罗家坡村干部群众在思考对策的时候,竹山县委、县政府就及时认识到,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打破了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农民的高度组织化管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仅会产生疏离,而且农民个体化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暴露出来,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管理也可能失去抓手。要实现竹山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解决农民分散化问题。而“十星”创建,通过“星”的设置、考评,完全可以把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群众的脱贫致富愿望与政府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政府需要与群众需求的统一。基于这种思考,19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换了6届,但一棒接着一棒传,“十星”创建始终咬住一个发展基调,不为任何杂音干扰。“十星”创建也成为竹山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激励工具和管理手段。

  在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中,竹房城镇带肩负着探索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竹山县地处这个城镇带的中间,“中部崛起”责任重大。为此,竹山以“十改十建”为载体推动城镇化、生态化,以“十星”创建为“十改十建”提供抓手。即以生态星、卫生星为引导,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以致富星、道德星、科教星、信用星、法纪星、计生星、义务星、文体星为引导,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010年以来,竹山城镇化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全县30%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254个村有110个村初步达到“十星级文明村”标准,正向全省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引领区、先行区、示范区迈进。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资本稀缺是山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信用星成为竹山激励发展的重要手段。由农户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诚信度和信用部门制定的标准,自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信用农户。经村评审、乡镇及金融部门终审,评上相应信用等级后,由信贷部门颁发等级证书,并给予不同额度的小额贷款授信。这样,信用星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资信证明。

  上庸镇北坝村翔何养殖场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拆旧建新,致富不忘共产党”,下联是“务农经商,发家依靠信用星”。

  两年前,场主何伦兵得知信用星可申请贷款后,就拿着信用星向竹山农商行申请5万元移民致富信用贷款,办起了养殖场。今年,预计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十星”创建,以典型作示范,以先进带后进。但随着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达到“十星”标准的农户多了,其先进、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竹山县设置更高层级的“十星级文明示范户”,使之成为飞得更高、带动力更强的头雁。同时,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的力度也明显增加了。目前,竹山县91个县直单位和省、市、县级文明单位与254个村开展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43个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对口包村创星,县、乡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农村党员,每人每年包2至3户九星以下的农户创“十星”。自上而下,竹山汇成一曲激昂的“十星”创建大合唱。

  城乡一体,上下联动

  ——主导者与主体和谐共振

  互动,具有神奇的魔力。

  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良性互动。

  “十星”创建本身就是政府与群众互动的结合。19年前,“十星”创建始于罗家坡村,原因是部分刚刚富裕的村民,滋生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破坏了村风文明。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大多数村民的不满,也引起了竹山县委的重视。县委因势利导,派出工作组,倾听民意民声,创造性地推出“十星”创建进行“精神康复”工作。随后,县委认识到,加快竹山脱贫致富步伐,必须打破封闭落后、因循守旧的农村传统社会形态,在罗家坡“十星”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把“十星”创建在全县逐步试点、推广开来。“十星”创建19年,始终充满活力,政府主导作用与群众主体地位二者良性互动是一个重要保证因素。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竹山县科学设置星级、赋予星的内涵,赢得群众首肯,进而顺利推动“十星”创建的重要经验。擂鼓镇在年底的群众调查中,有些群众反映,清官难理家务事,“十星”解决的是“家”——作为一个单位的星级,却难以解决具体的家庭成员的“星级”问题,能不能再具体、再细分,把解决家务事也纳入到“十星”创建上来?擂鼓镇委镇政府认为,群众反映的意见有理。家庭成员的星级上来了,一个家庭的星不就自然上来了吗?而且这样的结果更具根本性、长远性。于是,围绕“十星”创建,擂鼓镇开展了“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

  叶敏一家人多,兄弟2人,妯娌2个,三代加起来10多人,虽然分了家,但一度剑拔弩张。2008年,为了宅基地等原因,妯娌之间当街对骂、厮打,兄弟俩形同陌路。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效。在“好儿媳”、“好妯娌”评选时,兄弟两家都落选了。思来想去,二媳妇主动到大哥大嫂家中认错,一家人又和和气气走到了一起。

  当广大群众的自主性、自发性与自觉性被充分激发,“十星”便连起了人心,演绎成竹山百姓移风易俗、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成为数十万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相互管理的有效载体。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又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每当政府推出重要工作部署时,群众就会自觉地响应政府号召,形成工作合力。

  堵河是竹山的母亲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为了保护竹山良好的水资源,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增强竹房城镇带的景观效果,竹山县近年来增设了生态星。这在过去卫生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一步,也有人认为“太超前”,群众不一定接受,但令人意外的是,群众普遍接受了。

  走进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民刘勇的小院,田园风光与农家风情相映成趣。房前白杨、枇杷树洒下浓荫,屋后果园林木扶疏,散养的鸡、鹅徜徉其间。刘勇说,从前的家可不是这个样子。房前野草疯长,比人还高;屋后菜园都荒着,院里垃圾乱堆。生态星使刘勇一家人认识到生态的意义。3年时间,刘勇栽树300多棵,人居环境改善了。整个村容村貌也因为全村居民的努力而绿树成荫、一片葱茏。

  政府工作符合群众需求,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竹山“十星”创建就这样上下联动、齐抓共建,从而内生出无穷的活力和动力,散发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