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完全小学,来自襄阳的支教大学生沈盼受到藏族小朋友的喜爱。
拿奖时,孩子们笑了,家长们流下感激的泪水
支教的年轻人高原圆梦
琼结县中学初一教室,传来此起彼伏的英语朗诵声,24岁的支教老师和风帆走下讲台,耐心地为学生们矫正单词发音。
和风帆是湖北“格桑花”支教队的队长。自半年前他接手这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这门以前被大家认为最头疼的学科如今成了他们最想上的一门课。
今年5月,为响应习总书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精神,湖北文理学院成立了“格桑花”支教队,选拔出4名优秀党员到山南地区琼结县义务支教。
格桑花是高原上最普通的野生花,但生命力极其旺盛。
琼结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藏南谷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780米,最高海拔近6500米。该县有一所初中、五所小学,学校之间相距甚远,师资力量缺乏。这里的学生全部来自农牧区,99%是藏族孩子。
和风帆分在琼结县中学,教英语、化学、物理。沈盼、戴昊奇分别分在琼结下水乡完小、希望小学,教英语、美术、数学。
支教老师们还开展课余学习培训班,假期针对成绩困难学生组织家访补习。班上有一名叫罗布仓决的女孩,和风帆每天都要给她讲题,督促她背物理公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个“一看到物理就头疼”的女孩,渐渐喜欢上了物理课。
王松还深入了解了一批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藏族中学生的情况。他撰写了一份倡议书,为数十名学生联系到了资助人,为学校争取了价值数万元的图书,并在琼结县中学设立了一个针对贫困优秀毕业生的助学基金。
上大学期间,沈盼就立志做一名教师。毕业后,沈盼去了中国建筑集团,工作、收入渐渐稳定。但为了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停职半年,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沈盼刚来的时候,班上期末考试英语仅有2人及格,在他的努力下,上学期考试已经有26个学生过了及格线。
“我们会在课外抽时间,给孩子们放电影,陪他们打篮球,在娱乐中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沈盼给孩子们放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电影牢牢吸引了高原上的孩子们,故事中的英语对白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上课时,沈盼就结合电影中的情节教大家英语。
“乡村学校很欢迎也更需要支教者。”琼结县中学在写给湖北文理学院全校师生的感谢信中说,“当孩子们拿到你们的奖品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家长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是你们把中华民族的美德传递给我们,使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为进一步推动支教事业的发展,9月16日,湖北文理学院与琼结县人民政府签署对口支持合作协议,建立“格桑花”支教团队志愿服务基地,并先期设立20万元的发展基金。
琼结县希望小学学生白沙拉姆为他敬爱的支教老师写了一首汉文诗:“一捧黄沙/一丛秋叶/一抹纯朴的笑容/都会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我只愿呆在那片黄土地上/耕耘自己的理想/教师,平凡而生动”。
图为: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治医师甘泉(右二)为当地医生护士进行临床指导。
又一个生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湖北医生撑起山南首家“ICU”
凌晨1点03分,救护车警笛声划破了乃东县的沉寂,山南地区第一家重症监护室中,年轻的湖北援藏医生甘泉和他的医护团队又开始了一个不眠之夜。“产妇大出血,要从妇幼保健院转过来,我得去抢救了。”甘泉当即中断了记者的采访,匆忙离去。
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山南地区人民医院,见到了满眼血丝的甘泉和他的藏族学生们。在他们的努力下,病人的生命体征已趋稳定,又一个生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ICU,又称重症监护室,这里集中了最为危重的患者,被人称作“鬼门关前的最后一站”。而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就是每天拆解死神丢向病患的种种杀伤性“武器”。“以前没有重症监护室,这边的急危重症患者一般都转往拉萨市治疗,有的在转院途中就去世了。”当地医生韦刚告诉记者。
由于人才技术缺乏,山南地区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一直停滞不前。今年6月,湖北医疗队派出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治医师甘泉和十堰人民医院ICU护士孙亮,在湖北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地区第一家ICU,填补了当地空白。
当地4名医生、6名护士,成了甘泉和孙亮“传、帮、带”的第一批“种子选手”。两人一边主持重要手术,一边指导教学。
护士拉巴普尺2009年毕业于西藏藏医学院,以前学的是藏医,呼吸机和除颤机等重症抢救设备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但进入ICU不到两个月,在两位老师的耐心帮教下,一般的救治都可以独自上手了。“我到这里学到了好多东西!”拉巴普尺兴奋地告诉记者,送来这里的病人随时要进行抢救,开始的时候几乎全靠两位老师,经常一抢救就是一整宿,“他们太辛苦了!”她说,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拼命学,早一天上手,老师就不会这么辛苦。“他们学习得都很认真。”甘泉摘下眼镜,用毛巾擦了擦脸,“我们还有跟进的培训,很多东西要在实践中来学习。今后即使我们不在这边了,他们独立操作也没问题,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来自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肾内科医生谭德敏创建了血透科,担负起了组建、培训山南地区第一个血透室的工作重任。以前病人要做血透也得远赴拉萨,自从这个科室建立以后,当地人都选择来这里做血透了,为病人减轻了病痛,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两个月前,ICU病房住进了一位19岁的女孩,患有双肾肾功能衰竭,已经昏迷多日,需要每天做肾透析。甘泉、孙亮、谭德敏三人带着大家“轮班倒”,连续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给女孩解决治疗费用,湖北医疗队还自发组织募捐,每个援藏医生都积极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图为:位于山南地区桑日县的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全貌。
产业援藏,由输血变造血
华新入藏书写10年传奇
“我只有初中文化,刚到水泥厂的时候只能做做最简单的力气活儿,湖北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我,公司还选派我去湖北总部参加培训,如今,我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独当一面了!”藏族同胞白玛旺久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
34岁的白玛旺久是西藏山南乃东县结巴乡人,他从一名水泥公司临时工做起,今年年初升任粉磨车间主任,收入也从开始的每月4千多元上升到现在的1万多元。
2002年,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响应对口援藏号召,入驻他的家乡,成立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目前全公司全厂有650名员工,三分之二是藏族同胞。公司对员工免费培训,提高技能,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企业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随着公司规模和效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当地农牧民走进了工厂。白玛旺久结婚后,妻子也应聘进了公司,如今是矿山部的巡检工,每月5千多元的工资,他的弟弟也学了一手焊工活儿,如今全家人月收入超过2万元。
90后小伙格桑是当地人,他和哥哥2008年同时进公司,哥哥先是当保安,后来自己贷款买了一辆车去跑运输,一年收入10多万元,受哥哥的影响,格桑最近也拿到了驾照,准备去买台小车。“水泥厂一天的出产量有6000多吨,再加上原料、矿石等,每天运输吞吐量达1万多吨,村里人挨得近的几乎都买了车,跟公司签了合同后跑上了运输。”格桑说。
运输业务多了、人也多了,村里人就挨着街道开餐馆。老家四川的公司员工谢波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刚过来时,这个村庄根本就没有二层楼的房子,车非常少,而现在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楼房,全村40多户跑起了运输。“一般村子变样都是政府投钱来发展起来的,但我们这个村纯粹是企业带动起来的。”
2002年,山南地区桑日县财政收入仅100万元,而华新水泥在2005年投产当年上交税收即超过1000万,去年税收达1.3亿元。如今,仅华新水泥一家的工业产值就占桑日县GDP的80%,上缴税收占桑日县税收的80%,使桑日县一跃成为西藏“十大保障县”。
“地方财政有钱了,就可以办很多事情。”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卫东对记者介绍,除税收外,还有股东分成,当地入股合作企业有21%的股份。
此外,华新水泥的用电比例占山南地区的40%。还带动了矿业比如砂岩、混合材等山南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华新水泥已变成了当地经济造血功能强大的发动机。
在给当地做产业培植的同时,华新水泥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实现年产水泥118万吨,工业总产值7.68亿元。
“企业必须得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不挣钱是做不长久的。我们希望对当地的财政收入、就业、农牧民收入、产业结构等整体上有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带动。”倪卫东说。
在8月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产业援藏典范“华新模式”在会上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点名表扬,被称赞为由“输血”变“造血”的援藏典范。
近年来,湖北在总结“华新模式”的基础上,又积极推动省内5大支柱企业扎根山南投资兴业,形成了湖北企业援藏集群。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