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吃饱到吃好,“食变”折射“时变”

发布时间:2018-11-07 07:41:49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孙麟

一粒米里看世界,两根箸间话市情。“吃”,承载的记忆如此深重。

从空空荡荡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到如今的手指一点,美味到家;从“有啥吃啥”的基本需求,到科学膳食的健康追求……“吃”的变化,不只是丰富了我们的味蕾,更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不断迈进的时代变迁。

从吃不饱到吃好,到五花八门食材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食品安全的第一个层面,是“数量”层面的安全。

“这是指食物、特别是粮食的供应问题,即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熊善柏教授介绍,这一概念源于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

那时的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是温饱问题,“你吃了吗”这句简单的寒暄,流露出人们对吃的渴望和饿的尴尬。“能吃上饭是最幸福的事,所以见面都是吃没吃的话。”在老一辈的记忆里,40多年前的回忆多半是苦涩的,68岁的杨桂芬总忘不了供不应求的年代,“买啥都得用票证,买粮用粮票,买油用油票,买肉用肉票,没票简直寸步难行,很多人吃饭上顿不接下顿。”

真正把“食品安全”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正式提出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农产品数量由长期“不足”“短缺”,到1984年一跃变成“大丰收”“粮满仓”——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杨桂芬的儿子小刚出生在1981年的武汉。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鸡蛋、奶粉、海产品等样样都有,不用为“吃”犯愁,“但选择不多,小孩子还是最盼望过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资渐渐丰富。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1988年,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1993年,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国人的饮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被打开,沉睡的市场在苏醒。

曾几何时,“白沙洲”只是一片荒野。2004年,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建立,如今以年销售量400万吨、销售额320亿元,跃居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的十强市场。其蔬菜、水产品、粮油等多品类交易经营,确保了大武汉农副产品的供给。

据白沙洲大市场蔬菜协会会长安义明介绍,仅蔬菜商行约有500个,蔬菜品种较当初翻了3倍,光辣椒就有10多个品种,本地辣椒、海南辣椒、越南辣椒、印度辣椒争奇斗艳,小米椒、螺丝椒、鸡肠子辣椒、樟树港辣椒百花齐放,不怕买不到,就怕挑花了眼。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春风吹进菜园子,菜农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尖,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市场所需就是“指南针”;改革春风吹进菜篮子,消费者站在商品经济的风口,五花八门的食材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澳洲龙虾、智利车厘子等“新贵”闪亮登场;改革春风吹拂,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下馆子”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吃馆子”不一定得亲自去,叫个外卖,吃遍全城……总之,“吃”已演变成一种极具经济推动力的社会消费。

从农田到餐桌,从舌尖到心间,食品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食品安全的第二个层面,是“质量”层面的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逐渐被重视起来。”省食药监局副局长邓小川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食品安全建设加快脚步。

198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律。

1990年,我国开始推行“绿色食品工程”,标志着食品安全的起步。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6年后重新修订。

201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中国食品安全步入一个全新时期。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个“最”字铿锵有力,一个“确保”掷地有声,这样的宣示与承诺,彰显了党和政府回应民众关切、纾解“舌尖”难题的坚强决心。

我省是食品生产消费大省,围绕“四个最严”,深入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书写“食品安全战略”的湖北篇。

强机构,明责任,监管体系日臻完善。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意见,制定《湖北省食品安全问责办法》,率先完成省市县乡四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实现食品药品监管由“分头管理”向“综合治理”的根本转变。

防源头,管过程,控风险,食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能力不断强化。在“放心肉菜超市”,一颗白菜的“前世今生”扫码皆知;在“明厨亮灶”,一个小小的探头就能洞察后厨百态;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哨点”,农产品远离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出重拳,下猛药,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势如雷霆。农村“清源”“净流”“扫雷”“利剑”四大行动如火如荼,肉制品、桶装水、散装白酒等重点大宗食品综合整治接连不断,“护老”“护苗”特别行动贯穿全年,坚决不让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重典治乱,严惩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公布最严“黑名单”,对不法分子实施联合作用惩戒,甚至终身禁止从业。

近年来,我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17年,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9.4%,排名全国第一;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的抽检合格率,稳居前列;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连年攀升,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达79%以上。

从农田到餐桌,从舌尖到心间,一张无形的食品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蔬菜要绿色无公害的,鱼虾还得是活蹦乱跳的

食品安全的第三个层面,是“营养”层面的安全。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在“健康中国”以国策论之的当下,“治病不如防病”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对一日三餐的追求变得更加理性、睿智。

10月16日,武汉青山公园,省卫计委、省疾控中心等联合开展“三减三健”全民健康行动。锻炼身体的老人们聚拢过来,听专家们讲解如何减盐、减油、减糖,如何达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这些小妙招,真是事半功倍!”家住红钢城的66岁老人张巧梅收集了不少科普宣传单,“我要拿回去给老伴看看!”

张巧梅笑称自己是一名“都市菜农”。多年来,她一直在自家院子里种些小菜。“一来寻个乐趣,二来图个新鲜,三来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老人开怀。

蔬菜要绿色无公害的,食材原料要当年的,鱼虾必须得是活蹦乱跳的,鸡蛋也挑农村散养的……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绿色、素食、低脂肪成为人们关心的关键词。苞谷饭、荞麦面等粗粮谷物重回餐桌,变成降糖、减肥的健康食品;现磨豆浆、手工面包成为新宠,添加剂食品遭受冷落;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不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

据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长祝淑珍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营养均衡有了很大的提升,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摄入有明显增加。因此,国人生长迟缓率大幅减少,平均身高比过去升高,40年间青少年身高增加3—5厘米。此外,蔬菜、水果摄入量增加,腌制食品摄入量降低,使得国人胃肠道癌症、感染性疾病、婴儿出生缺陷等大大减少。

风起潮涌40年,从吃得饱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变化的是老百姓对一日三餐的取舍,不变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笃定追求。这,是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好印证,也是改革脚步永不停歇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