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改革开放40年实践思辨录之三:创新之光耀楚天

发布时间:2018-12-12 07:32:0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报道组

创新之火,可以燎原。

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是改革开放的活力源泉。

——题记

一粒灰尘百万分之一的重量是多少?

武昌喻家山的防空洞中,中科院院士罗俊团队35年如一日,解析牛顿万有引力的奥秘,孕育“世界引力中心”。

一份提案的能量有多大?

全国政协的平台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6年接力建言,振兴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份“生死契约”的影响有多远?

安徽小岗村18枚鲜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新时代,我省沙洋县首创“连片耕种”,两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40年,世界在变,唯创新不变。

勇担风险,敢于创造。

荆楚大地激荡着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时代交响。

敢想敢干,播下创新的火种

蓦然回首,总有一些场景无法忘却。

1978年10月,风驰电掣的新干线列车上,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邓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字,快!”

1980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航母。这位身经百战的解放军高级将领,踮起脚尖,细细打量,小心翼翼。

此情此景,让人泪目。“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数十年前,英国学者的“李约瑟之问”发人深思。

错过了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国,还会再次错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吗?

从面临开除“球籍”危险,到迎头追赶;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领域领跑,科技创新画出昂扬的上升曲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解放了捆绑在科技工作者身上的种种束缚,不断创新有利于释放科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各种激励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工作者、企业主体的创造力。

上世纪70年代,武汉邮科院,年轻的工程师赵梓森得到一个消息:美国在搞光纤通信。这,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玻璃丝怎么通信?不要胡说八道!”上百人的大会上,赵梓森被点名批评。“你们不相信,我就做个成品出来。”厕所旁的清洗间成了他的实验室。没有现成设备,就用旧机床加工;没有精密调准器,就用螺丝钉加橡皮泥拼接。

就这样,赵梓森冒着“犯错误”的风险,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短波长和阶跃型石英光纤。

今天,武汉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

成果背后,是改革激发的强大动能。

政策链在护航。“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开放度直追美国硅谷。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引爆科技成果转化“核裂变”。

资金链在发力。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起航,400亿元财政资金,吸引2000亿元社会资本,总规模放大至1万亿元;全省政府性引导基金超过700亿元,登记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超过1000户。一系列投融资方式改革,打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血脉。

人才链在激荡。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黄鹤英才、资智回汉工程,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最强大脑”迸射光芒。一系列人才机制改革,释放“知本”的湖北力量。

历史发展,正是由无数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累积而成。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变革与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脚印,一个个勇于探索的壮举,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

湖北,设计出一半的中国高铁线路;

湖北,研发出我国首款40纳米高精度消费类北斗芯片;

湖北,成长出总体设计单位,助力中国航母驶向深蓝……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一个个奇迹般的大国工程,闪耀着湖北企业身影。

快舟飞天、鲲龙击水、蛟龙探海、高铁奔驰,一个个“赶上世界”的大国重器,凝聚着湖北智慧。

一颗创新的火种,星火燎原。

经济总量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偏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不断破解。

敢想敢干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激励荆楚儿女在这片人杰地灵之地,龙腾虎跃。

敢闯敢试,积跬步至千里

2018年4月26日,武汉青和居社区老百姓最激动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问冷暖、话家常。“总书记好,我是社区网格员付思。”“网格员?”“网格员直接与居民打交道,掌握居民诉求,及时化解矛盾提供帮助。我们社区有15名网格员,每人负责300户居民。”

4月2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青和居社区在服务群众方面创造的新鲜经验。

一段简短的对话,看得出90后大学生付思的职业荣誉感。

网格化管理,这项发源于湖北宜昌、正在全国推广的管理经验,是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

改革开放,“史诗般的进步”令人惊叹。然而,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比之前更尖锐、更复杂。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

面对多元的利益需求、复杂的矛盾问题,湖北向社会治理创新寻找解决方案。

曾经一纸户籍,将个人牢牢“焊”在城与乡。

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差,新市民却能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从投亲靠友到直接落户,不断放宽的大学生落户政策,让大武汉人气不断上涨。

不断刷新的速度,让民意最快抵达决策层。

“根据您的意见,《计划报告》进行了修改。”才过两天,全国人大代表陈华元就收到国家发改委的回复;

“您提的公租房建议,我们已专题研究。”不到24小时,省人大代表朱琼英就收到省住建厅的回复。

曾经发生的“同案不同判”,让百姓心生怨气。

作为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我省率先出台《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规范刑罚自由裁量权,上诉率、改判发回率、申诉信访率明显下降,《细则》被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各地参照。

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改革创新一样,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每一项改革,同样闪耀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法治脚步更坚定。从“关键的少数”抓起,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法治湖北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将法治建设纳入干部年度考核。

权力约束更严格。我省在全国率先晒出权力清单,将省级行政权力从8021项减至4300余项。

群团改革更接地气。农民工杨祉刚,跻身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80后女工王艳鸽,当上团省委兼职副书记;“小巷总理”王波,成为省妇联兼职副主席。“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十九大报告59次强调创新。“闯”的劲头更足了,“试”的领域更广了。

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创新让荆楚大地生机勃发。

敢为人先,首创精神光芒四射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2000年3月,一封来自监利县棋盘乡的信件,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引以为豪的分配模式,在不断演化中发生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

2002年,作为全国试点,我省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次年,我省农民负担降低47%。

2005年,湖北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延续了2600余年的古老税种退出历史舞台。

创新驱动,风劲帆满。发轫于基层、风行于荆楚乃至全国的探索创新,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探索在这里萌发。在全国率先设立四级“河湖长”“河流湖泊警长”,责任上肩带来“河湖长治”;在全国率先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份份审计报告犹如终身追责的“负债表”,督促领导干部交出一本“绿色资产”明白账。

活力在这里释放。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诞生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园,实施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仅去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增企业14640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59家。

动能在这里激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先进制造业,从“车都”到“机器人之都”,从“智能家居之都”到“通用航空之都”,新名片一张比一张亮眼。

经验在这里复制。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170项改革任务已启动166项、取得可检验成果的136项,实施落实率先走在全国前列,5项“湖北经验”全国推广。

在这片崇尚创新的沃土,人的创造性被全面激活。

回湖北创业,博士闫大鹏研发出我国首台万瓦激光器。

日夜泡在三峡工地,工程师钮新强和他的团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和技术难度最大的全衬砌式船闸。“你们有能力自主设计这么大难度的船闸吗?”上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年轻的钮新强赴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求教,却带回一堆质疑。“当初你们是来向我们学习的,现在你们已经超越了我们。”2015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司令博斯蒂克访问湖北,面对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钮新强,无限感慨。

钮新强说:“这是时代的造就。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工程人有了用武之地。”“敢为天下先”,荆楚先民的血液里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荆楚儿女每一个创新的细胞都活力四射。投身创新创业的洪流,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让我们继续向星辰大海挺进!

(报道组成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芳 刘娜 周志兵 江卉 彭小萍 陈会君 杨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