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万金光、记者 程曦)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
黄石,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三十万年前,祖先在此劳作耕耘,是屹今发现的人类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三千多年前,先民在此“大兴炉治”,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化;一百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 业“汉冶萍公司”中的大冶铁厂、大冶铁矿,开创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之先河。19世纪初叶,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泥企业——华新水泥厂。“华新窑型”,已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当历史悄悄翻开公元2010年的年历的时候,走过60年风雨的矿冶老城,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转型中重新崛起。
一座古老矿山的华丽转身
登临大冶铁矿“亚洲第一天坑”,会被这东方地质奇观所吸引。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全长4400米,东西长2200米,南北最宽处550米,海拔276米至负168米,最高落差440米,为世界露天矿坑边坡之最。
面对奇观,领略中华民族矿业勘探的路径,观赏千百年间留下的采矿遗迹,思绪万千。
大冶铁矿经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该场曾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该矿坑剥离岩石达3.6亿多吨,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
“亚洲第一采坑”,曾经历了一次“垃圾场风波”。
挖出的矿石,留下的是伤痕。长期的采矿作业,使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有人提议,可利用武汉企业往大冶铁矿拖运矿石的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填埋于坑中;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可用上100年。实现矿坑回填,不仅解决了武汉的“百年之忧”,还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双赢”之策。
黄石人 “无法接受”,这一“奇思妙想”被否决了。
黄石人深度开发矿冶文化,用矿冶文化发“亚洲第一采坑”,誓言把它建成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矿山公园。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提升机不时缓缓转动,提起井下开采的铁矿石,井外摆放的昔日苏制爬犁机、蒸汽机车等,娓娓道出中国近现代矿业的发展历程。
从资源枯竭的矿山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华丽丽的转身让所有人感到咋舌。
一座城市的灵魂探究
天地一烘炉,千年矿火传。正是绵延数千年的矿冶文明,孕育了黄石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平实又传奇的城市。
“千年矿冶”、“百年冶钢”、“亚洲第一天坑”,无不向你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你置身大冶钢厂工业旅游区,立即会被眼前壮丽的场面所感染。熊熊的炉火,奔涌的铁水,四溅的钢花,使你身临其境。青铜铸造的大钟,庞大坚固的铁炉,张之洞塑像,汉冶萍旧址,勾起你对百年往事的回忆。
当你来到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立即会被先民勤劳智慧所折服。“千年炉火生生不息”。鄂楚王曾在此炼铜,宋岳飞曾在此铸剑。举世闻名的随州编钟,是用这里的铜铸成。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矿遗址。
因矿立市,丰富的矿产资源曾带给黄石无尽的荣耀与希望,为黄石赢得了“矿冶之乡”、“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的美誉,铸就了3000年炉火不灭的传奇。
黄石人的骄傲是有理由的。这里有丰富的煤、铁、铜、金、硅灰石等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7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居世界之一……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批“国字号”工程在黄石落户。国家投资建设了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黄石成了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
黄石建市直到2008年,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累计提供矿产资源及其深加工产品9.62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自1950年建市以来,在湖北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承载太多荣耀;曾经,黄石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跨进了全国百强城市、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到汉冶萍煤铁公司,从清末“远东第一”华新水泥到新中国“一五”、“二五”时期冶钢、有色等原材料企业的发展,无不记载着黄石矿冶文化悠久的历史,矿冶文化已经成为黄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黄石市长杨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石拥有三千年的矿冶文化历史,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矿冶文化“养在深闺人不识”。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作支撑,这个城市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亮出矿冶文化的名片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善战者,求之于势。
在黄石建市60周年之际,今年8月20日至22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将把矿冶文化的名片擦的更亮。
将矿冶文化旅游节办成一流的盛会,是黄石走向世界的最佳切入口,也是黄石向全球递交的一张亮丽名片。
“全市上下要紧急行动起来,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全力把矿冶文化旅游节办成一流的盛会。”市委书记、“节庆”筹委会主任王建鸣在庆典活动动员大会上要求。
梳理历史脉络,挖掘矿冶文化内涵,展示矿冶文化魅力,明晰城市转型路径,是该市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目的。通过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沿着历史的脉络,对现有的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和提炼,揭示矿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把矿冶文化转化为城市的博大精神、转化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此激发全市上下自觉投身到新一轮振兴发展大潮中来。
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陶慧芬看来,矿冶文化是黄石的根和魂,是创新精神和科技进步的象征,是积极开拓的智慧、勇气和责任。
文化盛会,需品味文化大餐。结合黄石实际,该市准备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便能想象着祖先用笨拙的锤子、斧头等工具,书写着人类的青铜文明;走进国家矿山公园,透过恢宏的矿冶天坑,清晰地追寻着这座城市及先辈们前行的足迹;驻足张之洞广场,近距离触摸着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轨迹……
除了浓墨重彩的矿冶文化大餐,该市还准备了许多其他文化大餐加以“点缀”:东方山佛教文化,团城山公园休闲娱乐文化,西塞山风景区、仙岛湖风景区秀美的山水文化……
为将这一饕餮盛宴“做”得更加完美,黄石加快矿冶文化旅游景点建设、城市文化包装等工程”,全方位、立体式美化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内涵。围绕黄石优美的山水资源,实施环湖沿山景观建设和整治工程。为了凸显该市特有的文化底蕴,重点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遗址、大冶铁矿露采遗址、汉冶萍高炉遗址、源华煤矿“五大工业遗址”改造修复、包装升级,东方山、西塞山、月亮山、小雷山、仙岛湖等景点抓紧改造建设。
如今,黄石又站在面临城市转型的新起点上。矿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次节会,是用矿冶文化助推黄石经济结构调整,借助矿冶文化,为黄石城市转型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黄石矿冶国际旅游文化节,是黄石上下举首翘盼的一件盛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在这里找到了注脚和喷薄的动力,黄石正在开始勾画一个宏大的发展愿景。
一次推动城市转型的新机遇
举办节会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深入推进“发展大产业,打造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实施,促进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矿冶文化节期间,举办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矿冶文化知名专家等人员,围绕黄石三千年的矿冶历史、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开展学术讨论,进一步打造矿冶文化品牌。同时还将举行大规模经贸招商活动。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展经贸招商活动是黄石举办矿业文化旅游节期间的一项“重头戏”。为此,黄石拟于8月22日举行黄石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并定下了鼓舞人心的“211”招商目标——确保邀请客商不少于200人,签约项目不少于100个,协议资金不少于100亿元。
梦想,源于资源枯竭之忧。
资源总会枯竭,但思想没有终止。
2009年,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果断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在转型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为全市摆脱资源枯竭困境指明了方向。而矿冶文化旅游节正是在为“三大战略”宏伟蓝图鼓与呼。
王建鸣在诠释三大战略时表示,黄石要发展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但怎么拉长链条?就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延长产业链,追求资源的附加值上。要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型,增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在建设大城市上,按照“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布局规划,推进中心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的全面对接和融洽,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突出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在大城市建设上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要着眼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抓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黄石及大冶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机遇,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努力促进黄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王建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石,秀美而神奇的土地,呈现独特而迷人的神韵。一代伟人毛泽东眷恋这块土地。他老人家两次来这里视察。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地说:“我骑着毛驴也要去”。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看到了黄石过去依靠资源发展的斑驳轨迹,也看到黄石将通过经济转型,书写未来的宏伟蓝图。
潇潇春雨,染绿了大江南北;暖暖春风,催开了千树万花。乘着获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东风,在“发展大产业,打造园区,建设大城市”的方向指引下,黄石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