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领航新七 诚信筑福天下
-------- 访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七建设集团董事长余宝琳
(记者韦忠南 陈博雷 特约记者 揭兴旺)
采访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民企500强”的新七建设集团董事长余宝琳时,访谈的开头出乎记者意料,他最先脱口而出的,居然是说自己公司跟全国一流企业的差距:“2月底,我们到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企业之乡--江苏南通取经。比起那里的企业,我们自愧不如。”
掌舵新七集团27年,将一个差点被整顿掉的“皮包公司”,建设成如今产值超百亿,累计向社会慈善捐款达7000多万元的集团,余宝琳仍保持着当年的朴实谦虚,随时像海绵一样汲取养分、思考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曾经“没饭吃、没书读、没房住、没钱用”的痛苦滋味,以及背井离乡、白手起家、摸爬滚打的艰辛岁月都已随风而去,而将新七打造成百年常青品牌的信念,却由模糊到清晰,烙成了心底的梦……
一把泥刀走天下
新洲,武汉最远的新城区,新洲辛冲镇拥有悠久的建筑业历史,是闻名遐迩的“楚天鲁班镇”,1962年,余宝琳就出生在这里。
1987年,25岁的余宝琳怀揣着借来的300元钱,带着几个泥瓦匠到武汉闯天下。“那时候真是苦。”余宝琳回忆,在创业之初的日子里,公司一无资金、二无资质,三无市场,办公室就是租借的阁楼上的一间民房,买不起办公桌,就自己做;没有床板铺,就用砖头拼,营业执照等随时背在身上,是名副其实的“皮包公司”。
余宝琳笑言,女儿常对他说要多谈未来,可自己忘不了过去。他忘不了在武汉这个陌生环境里,“轧马路”问出来的第一单生意--盲校的3.6万元维修活;忘不了整天挤公汽、啃馒头、喝凉水,有时跑遍江城,也只能接到一个修厕所、建院墙的小活;忘不了1989年工商企业整顿,这个“三无”公司差点被整没了……
直到1990年初,公司获批全国建筑企业四级资质证书,随后在汉口承接了第一栋造价过千万的工程,才最终熬过了“生死线”。资质是建筑企业开拓市场的“敲门砖”。此后,新七在资质升级上一路狂奔,从四级到三级,三级到二级,二级到一级,如今正全力以赴冲刺特级。
两次改制聚人心
董事长余宝琳严把工程质量关
2004年,新七年收入达数亿元。当年,新洲区政府提出,全区数十家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要完成民营化改制,希望余宝琳带个头。
做企业,“舍得”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考验。余宝琳赴外地考察回来后决定,同意第一个改制。
这样的改制,新七建经历了两次,2004年一次,余宝琳的股份占30%,2008年一次,他的股份占6%。“有人提出要我控股占51%的股份,不是我买不起,也不是其他股东不要我控股,但不能让大家认为新七是我个人的,我要用释放股权来凝聚人。”这么多年来,余宝琳深刻体会到,建筑企业的特点是松散、流动性非常大,新七要发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两次改制,给新七带来两次飞跃发展:2005年,公司产值10亿元,2011年突破100亿元。
今年春节过后的南通考察,余宝琳印象最深的是其建筑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上的超前。“他们和我们开始改制的时间差不多,但已经过了4次股权改制,而且做得更好。他们的先进之处在于无论职位高低,退休时都有股权退出机制。这种机制首先考虑的是巩固集体经济,然后按照一个方案,比如工作年限、职位等来计算补偿。不是公司做到了100年,老总的儿子、孙子还在公司有股份。”
“我要在南通的经验上,把股权改造更进一步。”余宝琳谈笑中描绘着心中的蓝图。他计划,新七申特成功之后,马上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对股权进行再次重组,在其他企业有股份或兼职的新七中高层,要被劝退股权,二是将腾出的股权用来引进新生力量。
三步稳当排头兵
两次改制为新七注入了活力,而“三步走”战略则让新七稳稳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一步是1987年到1999年,余宝琳称之为保住招牌的苦守阶段,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把“新七”的牌子保住,能做多大能走多远,当时都不敢想。为了保证质量,信守施工合同,余宝琳常常日以继夜,深入工地一干便是几十个小时,头晒晕了用凉水冲冲,眼睛疼了用药水点点。
第二步是2000年到2008年,这是新七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企业的资质、基本队伍、产量等都基本具备当时国家要求的一级建筑企业的标准,那时的余宝琳一心想着怎么把企业做大。
第三步是2008年到现在,新七从大逐渐变强。这一阶段里,余宝琳首先给新七定了四个目标:资质申特,问鼎鲁班,产值百亿,整体上市,如今已完成过半。产值过百亿和问鼎鲁班,都提前两年成为现实。在余宝琳看来,仅仅是年产值的增长并不能代表强大,企业的强大“指的是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人才实力、品牌实力,还有长远规划等。”
那么,企业强大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余宝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团结”:“特别是公司的核心层,要有企业认同,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如今,新七集团下设6个子公司以及12个经营分公司,常年用工26000多人,常年在建项目100多个,经营地域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而且走出国门,在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一些工程项目。新七还连续7年被湖北省政府评为“湖北建筑综合实力20强”前3甲,连续两年荣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多年荣膺省市“百强”,并被评为省、市“优秀企业”。2013年,完成合同产值过百亿元,缴纳税收2.6亿多元。
四方取经谋百年
新七这艘快艇正在乘风破浪飞速向前,而余宝琳已经在未雨绸缪谋划未来。
为了构建企业文化,新七建设集团2007年通过媒体专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新七建设集团广告语。从全国各地5000多件应征作品中,评选出“新七建设 筑福天下”作为企业文化的理念:用建筑造福祉,用建筑祝福民生。近年来,“新七建设 筑福天下”成为荆楚大地耳熟能详的企业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余宝琳会议讲话中最喜欢引用的名言。为“武装”自己,他每年都花1-2个月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听课,学习管理、专业理论、国家时事、法律政策等综合知识。他要求公司拿出1000万元,组织公司百余名高管、技术骨干、项目经理去高校培训,不断提高公司水平。
2011年,他和高管们考察欧美发达国家后发现,国外大规模城市建设结束后,建筑行业出现负增长。“中国城镇化建设还有20年,20年后,中国建筑企业也会像欧美一样,到时候,大批企业会垮掉。”
打造“百年老店”,难道真是建筑行业难以企及的梦想?20年后,新七做什么?
余宝琳说,也许20年对于自己这一代人来说有些遥远,可到时候,新七的80后职工正值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得为他们负责。”他提出,公司不能一条腿走路,必须转型。目前,新七已在环保、旅游、物流等领域洽谈项目,未来可能向这几个方面转型:第一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激光产业;第二是金融投资,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新七抓住机遇正筹备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双手加爱济天下
在带领新七驶向成功的同时,余宝琳和每一个先富起来的新洲人一样,不忘捐款做慈善,让“草根慈善”这张新洲的名片更加闪耀。
他将慈善当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贯穿平日里的大事、小事甚至极小的细节中。最近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余宝琳正在接待室里接待客户,猛然抬头间发现后排坐着一个陌生女子,40岁左右,只有一条腿,身旁放着拐杖。这是谁呢?余宝琳很是纳闷,忍不住问道,您是哪里来的?女子急忙起身,递上名片,原来是湖北残疾人协会的会长,由于演出活动缺钱,没有人介绍、也没有事先打电话,只是知道新七做慈善,于是登门求助,想请新七集团帮忙凑演出1.9万元,余宝琳得知对方来意后,立即拨付了2万元善款。
“我跟她素不相识,为什么要捐给她?”余宝琳说,因为良心。这么多年来,他越来越深地感到,企业财富取之于社会,理当回报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才会有最真切的满足和幸福感。
余宝琳还首创“新七慈善大使”,由股东和董事会民主选举“慈善大使”,由他出面组织策动新七集团的公益活动。如今,新七慈善大使已选了两届。
近10年以来,新七先后拿出7000多万元,用于助学、助困、助残、助医,帮助家乡修桥建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四川汉源有新七援建的汉震后“希望小学”。去年7月,新七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组织捐资助学活动,一次性捐款779.99万元。他们的大爱情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省、市、区慈善爱心企业。
(作者: 编辑:罗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