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大九湖湿地
人与湖的相竞或相谐
大九湖村村民黎洪财今年40岁。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人与湖的几重变奏曲,他有着切身感受。“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父母务农,主要种玉米、土豆。广种薄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谈不上生活质量。”黎洪财回忆,一年里,全家只能吃上几次肉。
没鞋穿,打着赤脚上小学;每天的中餐,是从家里带的两个烧土豆、一根生萝卜。上二年级时,黎洪财辍学了,帮父母磨苞谷浆、烧炭卖钱。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的大九湖到处是荒坪。
1987年令黎洪财记忆深刻。因为这一年,他帮家里砍树木卖,两方木头卖了60块钱,“以为发了大财”。
2000年,神农架天然林停伐。黎洪财外出打工,父母则在山里挖药材。没多久,大九湖兴起的高山蔬菜种植热,让他们以为看到了希望。和许多乡亲一样,一家人种了200亩高山蔬菜。山高路远的大九湖,反季节蔬菜在公路两旁堆得像小山高,也没多少人问津。
当地村民决然没有想到,整日地向高山向湖泊讨生活,还不如顺应自然。随着大九湖湿地保护与利用掀开新的一页,黎洪财惊喜地发现,生活真的开始发生变化。
湿地恢复了,大九湖美了。远在山外甚至千里之外的游客来了,黎洪财开起了农家乐。游客越来越多,镇上的农家乐也越开越多。他便放养起生猪,种起绿色土豆,为众多农家乐提供原材料。如今,他一年纯赚几十万元,买了一辆皮卡、一辆高级小车,还在松柏镇购置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我是个地道的农民。但我感受到,通过湿地保护带动旅游,这个决策做得对。”黎洪财说,旅游业带来了商机,日子红火起来。他马上又要“起房子”,建一座有55个房间的酒店。
将来,黎洪财和一些村民都要搬迁至坪阡新镇。虽有不舍,他更加充满憧憬:“搬比不搬好。现在的村民生活区,确实对湖面多多少少有影响。再说,我们是从乡里搬到镇里,从农民变成商人,从‘穷人’变成‘富人’。”憨实汉子的笑声,在宁静的大九湖畔更显爽朗。
(作者: 编辑:ADMIN)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2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