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办庙会,有很多经验要总结。”癸巳年炎帝文化庙会完美谢幕,工作组还在加班总结,为来年的精彩蓄力。
一场庙会,10多家省内外媒体聚焦,网络评议持续升温,炎黄子孙为之共鸣。
文化多元时代,传统民俗渐行渐远,随县如何擎起民俗文化大旗?记者在炎帝故里探寻答案。
文化盛会 民生情怀
3天庙会,百场演出,3万余人次分享民俗文化大餐。
千余民间艺人,带来54套约定节目、20多场即兴演出,成就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今年是第4届庙会,若重弹老调,势必厌倦视听。“炎帝是布衣农皇,祭奠炎帝的庙会,应该是百姓的狂欢节。”组委会慎重考虑,确定“弘扬炎帝故里民风民俗,共襄华夏人文始祖盛会”主题,各部门积极行动,克服困难,为演绎全民大联欢献策出力。
得知家乡办庙会,洪山镇原生态歌手廖传海特意从上海赶回,拉起22人的团队报名参演。
700余人的巡游队伍气势磅礴,一路载歌载舞、敲打吹逗,点燃满城狂欢;108人的烈山大阵造型粗犷,阵型变幻,再现“炎帝神农尝百草分五谷”的原始场景;少林武僧团、东北二人转、河南大平调赶场助兴;“农民大舞台”上,调侃诙谐,点评精彩,现场观众踊跃登台。
多年参加庙会的乡镇教师梁春生感叹:“今年的庙会规模最大,最贴民心。”
连续4年办庙会,节目、演员、观众数量翻番,“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上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精神融入草根文化,植入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田。
草根文化 生生不息
引领民俗文化,随县底气何在?
炎帝神农削桐为琴,风雅流长;编钟之音穿越时光2000多年,绵绵不绝。炎帝故里的先辈,曾站在世界文化之巅。
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一支唢呐、一把二胡、一方竹板,就是一场戏。最基层、最本质的文化元素,积淀丰厚的文化土壤,草根文化生生不息。
舞龙狮、采莲船、玩花灯。每逢传统节日,殷店镇的艺人、群众涌上街头,自演自乐。该镇有相对稳定的文化团队12支、演员200余人,文化站站长熊欣说:“只需一声招呼,就有一场大戏。”
72岁的万保英,环潭镇人,15岁开始学花鼓戏,其演唱曾获董必武、张体学欣赏,1971年下放农村,阔别舞台42年,如今带10岁学徒登台,演唱《破洪州》选段,身手步腔娴熟依然。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观后约老人谈心,唏嘘感叹之余,著《万保英课徒》一文,1922字,字字情深。
到场、献艺、道别,前后不到两小时。千余民间演员中,小林镇魔术师冯小水最忙。“电话催的急,要赶下一场。”凭一手近景魔术绝活,他一年四季云游四方。
导演庙会民俗节目,赵建勇颇感惊喜:“在随县组织民间节目,速度快、数量多、档次高,全国少见。”
文化惠民 宗旨不变
“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农村生活的单调贫乏,在唐县镇肖畈村世代沿袭。如今,因建起文体广场而改变。
夜幕降临,村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广场,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打球,好不热闹。每年庙会,他们都精心排练一两个节目参演。村支书肖志勇说:“大伙铆着一股劲,争着赶庙会、展身手。”
这4年,随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在全县18个镇建起“三室一厅”的综合文化站,条件较好的村建起文体广场。有阵地、有器材、有观众,省级非遗义阳大鼓的第二代传人齐泽江感慨:“文化的春天来了。”
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邱立平说:“无论形式、内容如何创新,文化惠民的宗旨始终不变。”
4届庙会,4道免费文化大餐。来自五湖四海的炎黄子孙相约炎帝故里,缅怀千古圣贤的流风余响,感受随县人民的热情赤诚。
庙会组委会表示,继续提升民俗文化品味,打造 “炎帝文化庙会”品牌,为唤起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尽心出力。
(鲍亚忠 江开军)
(作者: 编辑:袁筱)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