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让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张忠家

发布时间:2017-11-02 10:10:48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丹

弄清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记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如何从这样的新高度来理解文化自信?

张忠家: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繁荣、国家昌盛之间的密切关系,精辟论述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看待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首先要解决好文化自信是什么和理论依据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涵义,又从三重维度精准地指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受关注的重大判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尤其旺盛,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走红就可见一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怎样的命题?

张忠家: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文化产品需求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个新判断,关注的光圈变大了,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了。从需求上讲,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必然更高了。从我们日常生活来讲,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场高水平音乐会,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最直接的获得感。

从供给上说,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生产当然也早已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我们的文化生产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也大大地丰富了,但是仍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种优质、高端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也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批文化类节目的别开生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被时代激活了。它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让理论创新跟上新时代步伐

记者:“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九大报告里的这句话引用度非常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智库建设,提出怎样的要求?

张忠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其中意蕴深远。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创新也必然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思想在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艰辛理论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的系统回答,都启示我们要始终植根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始终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断拓展理论新视野、做出理论新概括。把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这是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