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文明旅游乡村——鄂州市峒山村。(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湖北日报讯 “湖广熟,天下足”。如今,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年前的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专程到武汉和鄂州调研农业农村工作,并寄语湖北: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四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坚持重中之重谋“三农”发展,扬鱼米之乡优势,提升农产品的质与量,交上了一份精彩的“湖北答卷”——
产能提升,国家的“饭碗”里装上更多的湖北粮。2015年我省粮食总产达540.66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去年虽是大灾之年,我省粮食总产仍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反映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生动践行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理念。
龙头舞动,舌尖上的产业欣欣向荣。食品加工业一举超过汽车和钢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1.37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2%,规模排名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三。一粒谷、一只鸭、一枚蛋……从田间到厂间,脱胎换骨,香飘四海。
科技给力,农业转型快马加鞭。近几年,我省农业增产增效中,科技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目前已超过56%。农业部门试验示范并推广150余项轻简化、生态化的实用技术和模式,“虾稻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多点开花,去年,全省新增综合种养面积79.89万亩,达到381万亩,带动农民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提档升级,也捍卫了质量安全,去年湖北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8.61%,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凸显乘法效应。武汉、宜昌、恩施等乡村旅游片区呼之欲出,去年全省农业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互联网+现代农业”风起云涌,全省建成33个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去年全年累计实现农村网购金融70亿元、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50亿元。
改革驱动,农业农村活力大增。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从1个县市扩大到10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70521家和2563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达10万余人。各县(市、区)统一建立了“三资”交易监管平台,54个县(市、区)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去年底,各级交易市场已办理交易32499宗、交易额48亿元。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领跑中部六省。
这几年,是湖北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湖北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农业大省,彰显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新思想与视察湖北时的谆谆嘱托,将指引、激励荆楚儿女继续乘风破浪,我们脚下的万顷田畴将更加耀眼夺目!
(记者 胡琼瑶)
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回访:“武汉模式”,探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图为: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位于杜山镇东港村。(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王璐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市民之家时,到3楼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特别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总书记站在发布成交公告的大屏幕前细细观看,并询问有关农村产权交易的情况。
在听取简要汇报后,总书记说,这是有益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被称为“新土改”。
武汉“新土改”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农交所回访。
2009年4月,武汉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是继成都后的全国第二家。2012年,武汉入列新一轮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入围的省会城市试验区。通过艰难探索,形成了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武汉模式”。
农交所总经理孙晓燕介绍,“武汉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创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以及“交易-鉴证-抵押”的进场交易和融资模式、“市、区、乡”三级交易市场体系和“六统一”市场管理模式,与产权管理部门形成“统一受理、分职履责、归口管理”的工作机制。
“武汉模式”引起高度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的第二天,中央政研室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来武汉农交所总结武汉经验。“经调研组提炼,武汉经验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去年10月,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正式确立“三权分置”为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说,“这一改革的发源地,就在武汉。”
截至今年4月底,武汉农交所累计组织产权交易3069宗,交易金额180.02亿元,涉及土地面积127.16万亩,实现产权抵押融资33.54亿元,惠及17万农户。其中,今年1-4月,组织产权交易121宗,交易金额7.42亿元,办理产权抵押融资30宗,贷款金额8682万元。“武汉农交所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总额及单笔金额、服务链条延伸度等,都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孙晓燕说。
2015年,武汉农交所将服务延伸到武汉城市圈。今年,将基本建成以武汉农交所为龙头、以县(市、区)交易市场为基础、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峒山村的葡萄熟了:壮大村经济,四年大变样
图为:峒山村的健康水产连片养殖基地。(记者 柯皓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刘康 李平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在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时,总书记说,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千万不能盲目种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串串葡萄挂在枝蔓上,青翠欲滴。日前,记者走进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160亩生态葡萄园,顿觉清香怡人。“种植美人指、醉金香、夏黑等11个品种,平均亩产4000斤,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到下个月,葡萄熟透了,武汉、黄石、黄冈等地的游客都会赶来采摘!”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介绍,“去年,葡萄园为村集体带来了80多万元收入。”
峒山葡萄园投资800万元,建于2013年。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经过市场调研之后引进的产业。“按照总书记指示,这几年来,峒山村加快村级经济建设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写好三篇文章。”陈又胜介绍。
写好市场化文章。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把迁村腾地的土地和农户自愿入股的土地集中经营,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村民参与土地收益分红,还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村民亩增收500元以上。
写好招商引资文章。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重点引进一批与农业关联度高的项目。目前,浙江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华中农业大学1500亩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鄂州元隆生态农业园等12个项目签约运行。
写好水、路、山文章。峒山村位于梁子湖百里长港之畔,239省道穿村而过,海拔100多米的峒山是方圆数十里唯一的山。峒山村积极争取项目,建一个旅游观光码头;投入逾千万元,重新规划峒山上的5个村民小组的农居,统一建成明清风格小镇。
目前,峒山村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2个,其中新能源基地3个、特色农产品基地4个、健康水产养殖基地2个、农家乐休闲基地3个,有3个基地被纳入农业部试点项目。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科普等体验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安置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人均收入超过1.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80余万元。
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村容村貌。环境美起来,通村主干公路硬化,路灯、供排水、公共厕所完善,建设环村、沿路、沿河绿化带,开展庭院绿化。文化氛围也浓起来,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
如今的峒山村,遍野葱绿、生机盎然,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去年,峒山村成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村党总支成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访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实验基地:让我们的粮食安全优质高产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刘康 常慧娟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该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院士团队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按照总书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指示,我们利用鄂州水稻实验基地做好科技兴农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去年,他们培育的珞红4A、两优1318和珞优9348等三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已经在全省推广。
这些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有抗性、少施化肥和抗病抗虫等特点,既生态又安全。如“珞优9348”,亩产可达1600斤,抗稻飞虱,也是富硒品种。去年,已在沙洋建立了千亩富硒水稻示范基地。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位于杜山镇东港村,有试验田131亩,是武汉大学水稻原创性研究的重要基地。2011年,朱英国院士研究团队60余人正式入驻,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总书记的鞭策与鼓励,大大激发了研究团队的热情与信心。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已78岁的朱英国院士,仍然坚持每年都要到海南和鄂州基地,亲自下稻田开展研究工作。今年4月10日至19日,他又去了海南基地。
5月8日,记者在鄂州基地看到,第一块2.7亩育种试验田刚播下种子。现场负责的老师李晶介绍,播撒了2800多份种子材料——每份材料约50至100粒种子,均匀地撒入平整好的稻田小方格里,每个小方格都会插上标有种子编码的牌子。“20天至25天,种子长出4叶半时,就要移栽。”
2013年至2016年,鄂州实验基地每年种植各类水稻研究与育种中间材料15000余份,高产示范红莲型和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个、苗头组合200余个。全国水稻育种界的颜龙安、谢华安、陈温福、万建民等院士、专家都来到这里观摩和交流。
目前,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杂交稻良种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并在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印尼,非洲的喀麦隆等国大量推广。
应用研究有成就,基础研究也有新进展。朱英国院士介绍,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红莲型水稻育性恢复基因克隆与机理研究”“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克隆与应用”等成果,先后在国际顶级杂志Plant cell(植物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红莲型杂交稻高产分子机理”成果在《自然》杂志的子刊Nature plants上发表。
不仅如此。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希望研究团队今后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展望未来,朱英国说。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