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图文:戴家湖重生记

发布时间:2018-08-07 09:19:25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省博物馆001号讲解员、原棚改居民胡升(背对镜头者)在戴家湖复原沙盘前,向采访团记者介绍修复戴家湖生态环境的历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新华日报记者 吴琼 李睿哲

江岸汽笛悠扬,码头客旅如织。

眼下这样一幅热闹的景象,69岁的矿棉厂退休工人贺镜平半个世纪前也曾见过,那是在上世纪支援武钢建设的年代里,很多从天南海北来到这儿的人,因一时没房住,便在沿江靠厂的地方建起工棚——坑洼的水泥路紧挨着一座座低矮砖房,房顶由铁皮与瓦片层层叠盖,相互遮蒙。

“人居环境恶劣”,是贺镜平对棚户区脱口而出的评价。潮湿闷热的环境,随意堆放的杂物,加上由烧煤炉引起的熏呛,曾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这一状况持续到2015年。对不幸再次中风的他来说,当年“不幸中的万幸”,便是在青山区棚户改造中与家人搬离了原先只有20多平方米的破房,住进了在棚户区原址上新建的青和居社区一室一厅公租房。

一改昔日凋敝之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让贺镜平心里敞亮了许多。身体逐渐康复后,老贺自愿前往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免费为前来办事的居民泡大碗茶。“在我心里,这儿也就是我的家……”贺老的故事,展现的便是武汉依水临江提振民生的真实图景。

而在武汉,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居改善,让青山绿水在这座工业重镇“重获新生”同样正处于进行时。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2000年一堆垃圾。”这是武汉青山区戴家湖一路“生生死死”的真实写照。

由湖变山,又由山变“坑”,再由“坑”变垃圾山,最后由垃圾山变成生态公园,戴家湖公园历经多次“变脸”,见证了武汉半世纪来从原生态到破坏再到恢复生态的全过程。

在戴家湖公园“园史馆”,年过七旬的中国一冶退休职工、青山区居民讲解员胡升指着一幅幅资料图片娓娓道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1957年,10岁的我跟着武钢父辈建设者的队伍踏上青山区的土地,现在已60年了。当时,在离我们居住地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个美丽的大湖。夏天,我们在这里游泳、钓鱼、捞虾子,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后来,戴家湖成了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电厂每天产生1200吨粉煤灰,戴家湖从此成为电厂的贮灰场。“10年过去,我们眼看着这个湖被粉煤灰填平了,变成了一个大操场,很多小孩在上面踢足球。又过了10年,逐渐堆积成一个约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们戏称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胡升说。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立体开发戴家湖、建立生态公园的方案在2013年底启动,总投资4.26亿元,修复改造面积达到50.67万平方米。

如今,公园内种植树木3万余株,绿化率达91.8%,垃圾裸露、粉尘污染、土壤贫瘠、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低下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如此,公园内大量利用废旧红砖、耐火砖、工业废弃物等做铺地材料、雕塑及坐凳,节约资源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工业记忆氛围。去年底,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奖的项目。(新华报业网,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