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湖北大学生社会实践

关于石泉村上古寨遗址保护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7-24 10:57:37来源:荆楚网

   第二章 上古寨保护发展现状

  2.1上古寨建筑现状

  寨堡通道:上古寨山脚至顶唯一通道现共计281阶石梯。小径外侧砖砌雉堞(即上古寨西面雉堞)仅余两处垛墙,中部开孔呈不规则形状,便于士兵在作战中隐蔽身体及装备,同时可观察、射击;内侧为峭壁。转折处建有一座碉楼,扼守此条上山唯一通道,现已用木门关锁。两弯过后为上古寨西门,该石拱门现保存完整且牢固。

  寨堡内部:上古寨坐东朝西,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6600余平方米。寨内地势高低不一,一较低处为电影拍摄竖起木制的简易门牌,上书“聚义寨”;现存最高处为一瞭望塔,木质近朽,呈黑褐色,其余炮楼、营房、住所等房屋建筑多已损毁;面向瞭望塔左侧土台上两棵古树一枯一荣,胡凤璋据此为巢时的汲水道隐约可见;面向瞭望塔右侧保有不完整青石矮墙遗迹,已无法看见连绵围墙。现寨内杂草丛生,芦苇丛远高过人头并近乎封住通往瞭望塔及其他方向的道路,遮掩住上古寨南门关口与碉楼遗址。 

  2.2上古寨保护现状

  2.2.1石泉村人

  团队在走访石泉村原村书记胡水平、村主任胡越强及村民时了解到,石泉村人保护意识整体不足且暂无任何地方具体保护措施。

  在意识层面,老一辈熟悉上古寨的红色历史文化但未有精准考据,对于保护上古寨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态度;年轻一辈对上古寨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且缺乏遗址保护传承意识;随机访问的孩童则知之更少,问起上古寨大多连连摇头或是一言不发。

  在行动层面,一方面,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石泉村修缮上古寨遗址的工作。石泉村是汝城县贫困村,当地住房等基本设施相对落后,在国家优惠政策的补助及各级干部的努力下,石泉村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修缮上古寨所需资金庞大,且生产推进、设施更新等多方耗资,资金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人员的大量流失限制了石泉村保护上古寨遗址的工作。石泉村均为胡氏子孙居住,以老人孩童为主,年轻人多外出求学或打工,少数留村则忙于生产,在保护打理上古寨的工作安排上,石泉村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遇。

  2.2.2政府部门

  团队在查找资料及采访郴州文物事业管理处前处长刘专可时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遗址保护问题但并未出台具体保护措施。

  郴州市及汝城县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量收集寨堡构造、历史等各方面资料,为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汝城县相关部门已整理出书《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汝城?石泉》,并于P38P40介绍上古寨遗址概况及历史底蕴;郴州市文史研究会组织编订书籍《郴州古堡群》,并于P22P24介绍上古寨遗址概况及建筑变迁。汝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何志军表示,有关部门在保证上古寨遗址不受人为破坏的前提下,将首先通过“挂牌”提升上古寨等郴州古堡遗址的知名度,再结合开发利用进一步保护遗址。

  2.2.3大学生群体

  团队在分析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湘南古寨堡遗址保护调查问卷》时了解到,受访人群对于遗址的保护开发等经济文化问题关心程度相对较低,且未显示出强烈的保护意愿及行动意识。

  220份有效问卷中,仅7.73%大学生表示一定会尽力保护古堡遗址;多数人持中庸态度,在特定情况下可提供一定保护帮助;6.82%的少部分大学生展现出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缺乏文化认同感。

  2.3上古寨开发现状

  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上古寨遗址的开发利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暂未确定系统规划。现上古寨多以“红色旅游”地点单一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汝城红色旅游文化节时,少数红军后代及多家媒体曾游览上古寨,并感受其历史风韵与文化底蕴。 

  2.4上古寨保护发展困境原因

  2.4.1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石泉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内有上古寨遗址、胡氏宗祠、胡凤璋旧居等多处历史建筑,村落古色古香,村民居住在镂有古艺窗格的传统建筑中,使用古木家具,有的还保留着柴火煮饭的习惯。但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石泉村出现旧屋拆迁的情况,更新现代化设施。石泉村现存古屋建筑面临着长期闲置而逐渐损毁的窘境,且现石泉村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光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古朴美感与特色景观。

  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舒适度是乡村发展的趋势,上古寨等石泉村古屋建筑已无法满足部分村民的生活追求,但历史遗址的保留保护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两者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2.4.2村部与政府双向依赖的矛盾

  石泉村是汝城县贫困村,村干部及村民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数额微小,生存压力相对较大。石泉村村主任胡越强表示,村里一直保有修缮上古寨的意愿,但修缮遗址耗资巨大,村里因无法负担而将保护修缮工作一直搁置。村干部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重视上古寨遗址的保护,拨款资助以进一步较好开发。

  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寨堡遗址的前期保护应以村民自主集资、出人出力为主,社会投资为辅,全民参与保护。郴州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前处长刘专可以上古寨通道的城墙修缮为例,对比了政府宏观出资与村部自主实施的资金成本,表示在节约成本及宏观决策前提下,村民提高自主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有特色的文物遗址保护。

  村部与政府均相对缺乏自我责任意识,指望并依赖对方力量保护遗址,致使上古寨遗址长期处于无人保护、无钱发展的困境。 

  2.4.3开发利用与旅游损毁的矛盾

  开发利用是对上古寨遗址进一步保护的最佳选择,若不发展,上古寨遗址的现实价值将无法实现,历史价值也将渐渐被忽略,因此保护不能“无声”。上古寨遗址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及革命精神,其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们的光荣感及自豪感,也有利于丰富汝城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石泉村经济发展。

  但爱教基地或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也会给上古寨遗址带来相当程度的损毁。开发过程中,人为采石等房屋建设不断威胁遗址安全,整体保护意识和科学保护意识欠缺,保护与修复活动缺乏有效机制;开发景点后,虽游客旅游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少数游客刻字拾瓦、乱扔垃圾等不良旅游情况,给遗址造成人为损坏。

  开发利用与旅游损毁的矛盾一直是遗址保护发展的重要课题,上古寨遗址的开发利用具有必要性及重要性,而旅游损毁具有相对性及必然性,只有缓和两者矛盾才能寻得最佳出路。

  2.4.4人员流失与后代传承的矛盾 

  石泉村为胡氏村庄,囿于其县级贫困村的生存困境,青壮年为追求个人利益或个人价值,大多主动选择外出求学或打工谋生,留守儿童及老人留居较多,新生代人员不断流失,使石泉村旧居及上古寨遗址人文气息逐渐流失。

  上古寨遗址的文化传承应层层递进。在实地走访中,许多孩子表示不了解上古寨,大多停留在“听说”层面。寨堡文化和族群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而老人与孩子代际沟通困难,文化传递时间空间严重受限,致使寨堡文化、族群文化的传递逐渐断层,共同血脉蕴含的祖先情感和族群关怀逐渐弱化。

  石泉村人员流失与后代传承之间的矛盾无法依靠政府出资迅速解决,它是个人追求与群体“血脉”延续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大众在小众遗址保护传承上的无奈态度。

(作者:  编辑:张惟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