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

浠水乡村振兴的产业转型:握手市场“钱景”来

发布时间:2018-08-29 19:49:02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郭斯 方俊

产业旺,乡村振兴就有底气。

今年春节,浠水县种了40年田的“老把式”潘自金,劝回二儿子放弃高薪“接班”务农。

老潘的底气在哪儿?赚钱了。

“虾田米”走俏,每亩增收4000元

连日来,浠水县石桥村一派耕种繁忙景象。

这里是潘自金投身农业的起点。他创办的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从2016年起以300亩低洼水浸田作为试点,3年时间发展成1000亩“稻虾连作”田,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闯出新路。

潘自金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算了笔账:每亩田可产小龙虾70多公斤,除去虾苗、人工等成本,纯收入有千把元。让他更为自豪的是,合作社推向市场的“虾田米”,将稻虾连作的经济效益“吃干榨净”,一公斤大米卖20元,是常规稻价格的3倍,几项相加,每亩田可增收4000元。“虾田米”为何走俏?“不施农药,非转基因,市场认可度高。”消费者需求引导着潘自金农业供给侧改革——5500亩自有流转基地和2.35万亩的托管稻田,为其米厂源源不断地提供“虾田米”原料;在150吨的烘干粮食车间,每天生成的下脚料和青贮玉米加工成饲料,喂养黑土猪和鱼池;猪粪变肥,为水稻、玉米、小麦施肥……每个环节串起绿色循环链,去年为长福合作社带来5000万元的种养收入。“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全国产粮大县浠水找到一条农业突围之路——让农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当前,该县正以13个高效粮食产能示范基地、1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引领,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效益,让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明白人”安心留在土地上。

同样围着田头转,农民生活的幸福感,日益充盈。

梯田改种猕猴桃,身价骤增20倍

早在春分时节,猕猴桃树刚刚萌芽,散花镇石牛山村种植大户干少华的微信就开始闪个不停。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纷纷要求订货,最大的一笔订单,一次订了500公斤。

“单价每斤100元,相当于10元一个。”干少华的报价并没有吓退客户。个头只有普通猕猴桃一半大,身价凭啥这么高?“凭有‘三高’——高糖、高有机酸、高营养价值!”干少华自信的背后,是品种选择和销售方式,都不寻常。

石牛山村猕猴桃基地依山而建,624亩梯田型基地整齐地栽种1.73万棵猕猴桃树,基地花费数百万元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引来专利品种,不施化肥农药,产品主打有机高端市场,去年其猕猴桃销往日本就有3500公斤。网上认养销售,形式新颖,目前网上顾客认养超过6700棵,每棵每年收费1998元,当年结出果子归认养顾客所得。

干少华最初流转田地建猕猴桃基地时,乡亲们大多选择了观望,“看到亩收入是水稻的20倍,他们才开始跟进。”干少华说,去年,猕猴桃基地与周边5个村111户贫困户、349人签订脱贫用工协议,光劳务工资就支付140万元。“只有连着舌尖,田间才有奔头。”按照这个思路,浠水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积极谋划发展10万亩猕猴桃、10万亩葛根、10万亩油茶产业。去年全县已有80多家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

田还是那块田,种出来的价值,今非昔比。

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农旅融合迎客来

漫步芦河村,处处是美景。每到周末,村民徐三华开办的民宿“苏冲府”,要迎接一批批来自武汉、黄石的游客。12个房间,268元一间,时常供不应求。

几年前,地处浠水城郊的芦河村还鲜有人问津,村庄增收动能不足,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处处透着萧条景象。芦河村的变化,源于袁志军4年前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跟着市场的脚步走,从种庄稼变为‘种风景’。”袁志军上任后,集中流转土地,引入花卉绿植等现代农业项目,请来乡村规划师指导,按照“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理念,充分利用村庄的旧房舍、旧家具进行村庄改造,在村里发动群众建设民宿,发展休闲旅游业。

42岁的袁金林,在外做了十几年生意,惊诧于家乡的变化,去年返乡创业,改造自家老房子办起民宿。“乡村游带来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袁志军一脸自豪。

乡村成景区、农房改民宿,到“乡村去看景”成为一种风尚,也为亟待振兴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去年开始,浠水县以“产村融合”为导向,推动建设100个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17名像袁志军这样的乡贤回村,出钱、出力、出智,与村民一起改造村庄,让农民的增收渠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事生产。

村还是那个村,老百姓的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