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理论品格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也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
一、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实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首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而实践性本身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知道,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但过去的哲学家们都是轻视实践、脱离实践的,哲学历来只是书斋里和学院里的东西,人们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意义,从来不把哲学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纯理论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就决定了它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
其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任何现存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对任何迷信和谬误让步。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了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革命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仅是针对别的理论或别的事物的,而且还是指向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要接受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检验,保持开放性,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仅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自我完善中不断正确揭示与反映客观事物,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反对用僵化的教条主义对待历史和生活实践。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决定了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真理的相对性又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根本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终极性真理。这是由客观世界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客观世界是无限复杂的,不仅从广度上看它是无限的,而且从深度上看它也是无限,这就决定着我们的具体的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本质,而不可能穷尽其所有本质;另一方面,整个客观世界又是无限发展的,而认识一旦形成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相对于客观事物而言也就具有了惰性,这就决定着我们的认识如果不发展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要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开放性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也是人类社会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思想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突破前人的伟大创举。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又突破了它们时代的、阶级的局限,立足于他们那个时代、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大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科学,从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共产主义、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必将成为现实的广阔视野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全面提出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他们继承和总结了世界历史一切革命理论的有益成果并敢于突破前人,不断观察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关注包括印度、中国在内的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并及时分析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科学地总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经验,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切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有品格。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断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通过再版的机会及时修改和丰富原来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他们不是固守自己的旧观点,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纠正自己的观点,在此后再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几次对自己的旧观点进行了纠正。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其次,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从多方面补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新阶段。例如,列宁用“首先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再如,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某个阶段的具体论断,而是从新的历史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如,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论述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在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等谬论。如果说,《资本论》是研究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那么,《帝国主义论》则是研究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
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保持与时俱进的历史。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保持与时俱进,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科学回答“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遇到挫折,越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在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
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只有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又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称为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要具有理论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封闭僵化,也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始终坚持“老祖宗不能丢”,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一以贯之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们才有发言权”。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