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图为10月16日航拍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集装箱码头。近年来,上海全力打造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新坐标——洋山深水港区,增强上海服务长江流域、连接世界和通达全球的能力。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内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开工建设,到2017年建成时,年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标准箱。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专访。
问:“十二五”时期的五年,“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您怎么评价五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速换挡?
答:进入“十二五”时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潜在生产率趋于下行,与此同时,“三期叠加”的影响不断深化,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2011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前三季度增长6.9%。“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4年达到636139亿元,折合10.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3.3%,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20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62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年均实际增长7.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2014年末达到3843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5.0%,年均增长7.8%,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问:尽管经济增速在换挡,但我们始终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目前看,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哪些明显的变化?
答:“十二五”时期,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型发展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49.5%。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011年-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现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0.4%和10.6%,比2010年提高0.8和1.7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11.4%。
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1年-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60%。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1年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54.77%,2011年-2014年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国城镇化不仅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
问: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答:“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4年超过1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8.9%,年均增长14.0%。随着国家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4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超过1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8.7%。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2011年-2014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1.1%、20.4%、17.2%、16.2%和14.9%。
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155亿元,比2010年增长28.5%,年均增长6.5%。2011年-2014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分别增长7.9%、10.1%。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长8.0%,比GDP增速快0.7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继续快于经济增长。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4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年-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2012-2014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8.2%,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1.0%。2014年,十大流域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71.2%,占比持续提高。
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2014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快递业务量达到140亿件,超过美国问鼎世界第一,连续4年保持了超过50%的增长速度。
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离不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完善基础产业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答:“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完善基础产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通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提高。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14年,粮食总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60703万吨,比2010年增长11.1%,年均增长2.7%,实现“十一连增”。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航道网逐渐形成。2014年末,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分别达到11.2万公里、446.4万公里、11.2万公里、463.7万公里,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22.6%、11.4%、51.0%、67.7%。特别是高速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2014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铁还驶出国门,参与多国铁路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彰显国力的中国名片。
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14年,我国邮电业务总量21846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90.4%,年均增长17.5%。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20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2.9亿户、6.5亿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9.7%、41.9%;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94.5部/百人、47.9%,分别比2010年提高30.1部/百人、13.6个百分点。
问:五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局面初步形成。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的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占国际贸易的份额继续上升。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6.4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比2010年增长31.0%,年均增长7.0%。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3%,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5.2%下降到2014年的4.8%,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94.8%上升到95.2%。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在巩固同美、欧、日三大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4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6.7%,年均增长13.6%。服务贸易结构逐步优化,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利用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利用外资从追求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2011年-2014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外商投资领域也从一般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拓展。
“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对外投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展现新格局。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72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8.1%,年均增长15.5%,2015年上半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9.2%。2014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42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4.5%,年均增长11.5%。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2013年我国在上海设立了首个自由贸易园区,此后又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园区;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在铁路、电力、通信、油气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问:改善民生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五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民生事业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就业稳步增加。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以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就业总量不降反升。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25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14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到3931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0.9%,比2010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2014年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2010年增长13.1%,年均增长3.1%。2015年上半年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2014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分别增长6.3%、10.4%。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4491元。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1.0%,比2010年有所降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10.6%,交通和通信支出占12.9%,均比2010年提高。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8417万人、4561万人、3667万人、4478万人、470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2014年末,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4965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50万人。此外,国家还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问: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14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29万人,在校生1803万人,毕业生633万人;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21万人,在校生2548万人,毕业生659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60万人、316万人、8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2010年增长88.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9%,比2010年提高0.36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2014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36万件,授予专利权130万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93.2%和59.9%。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卫星应用、超级计算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14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1万个,比2010年末增加4.4万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60.1万张,增加181.4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59万人,增加171万人。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居民健康状况继续改善。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产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21.7/10万,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2010年末增加233个;博物馆3660个,增加1225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提高1.2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提高1.0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6亿元,同比增长36.2%。体育事业创造新辉煌。2011年至2014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467个,创造了45项世界纪录。
问:您能否从总体上评价一下“十二五”时期这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答:“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呈现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的特征,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方式;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着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有条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需要我们保持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神聚力、勇于担当、务实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作者:杨威)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