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医生。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全国目前约有七万名放射科医生,业内估计实际缺口非常大
他们坦言:累,收入不高,地位也不高,还要接触辐射,改行的很多
影像科医生的烦恼:我们就像影子
本报通讯员 王蕊 王屹峰 本报记者 俞任飞 郑琪
52岁的杭州桐庐人李成州,去年开始了人生新阶段。作为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胸科医院工作20多年的资深医生,他选择了“跳出”体制。
回到家乡后,他和几个朋友开办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这是他看好的行业,“医学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医院的影像科却面临招不到医生的尴尬,而现有医生的工作量已趋近饱和。”他说。
一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记者说:“对于运用医学影像较多的放射科来说,现在全国约有七万名放射科医生,但实际需求起码七十万。”
影像科医生缺口真这么大吗,背后有何原因,又该如何破解?钱报记者走访了杭城几家医院。
现状:活太多,压力大,人难招
李成州如今的身份是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院长。而此前,他曾供职的医院影像科工作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近10年已翻了数番。“影像科医生每天忙得连轴转,连吃饭都顾不上。”
现实真如李成州所言吗?记者走访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
早上9点,浙大一院和省肿瘤医院影像室外的候诊大厅已排起长龙。如今去医院,大小毛病,医生大多会先说一句:“去拍个片子吧。”
的确,胸透、CT、超声、MR造影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现代医学的影像手段深受医患双方信赖,每次放射科的机器出了故障,都会听到临床医生抱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邵国良说。
赵齐羽是浙大一院超声影像科的副主任医师,下午3点,刚做完介入治疗(一种以影像为引导的微创手术)还没来得及摘口罩的他,显得有些疲惫。“从早上忙到下午1点半才来得及扒两口饭,2点又要继续,一直到晚上7点。”对他来说,忙是一种常态。
每周三,是赵齐羽做常规超声诊断的日子,不大的诊室里,他和另一名报告员要在一台机器前,为100多名患者进行检查。像这样的检查室在浙大一院共有十几个,每天需要面对1400多名患者。去年,浙大一院超声影像科共检查了51.6万名患者。同样,在省肿瘤医院,邵国良所在的科室,2001年,他一天才做30个CT检查,如今已超过750个。
今年以来,省肿瘤医院放射科每月平均要进行20000余次各项检查。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30%,而医师的增长率只有4.1%。
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汪建华统计了影像科医生工作量。每天平均80-100份CT报告,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个超声部位。即使每份报告只花上七八分钟,也需要10个小时才能全部看完。
影像医生不乏辞职者。“天天累到瘫倒,这样很没劲,很多女同行吃不消,能改行都改了。”一位资深的影像科女医生抱怨道。
有人走,却少有人来,影像科医生的招聘一直是医院的难题。为了不至空缺,往往需要扩招才能勉强招满。
邵国良也一直在感慨,他想招的博士5年都没等到。一个影像学博士,需要长达12年的培养周期。据悉,杭州市现在多数三甲医院,招聘影像医生时也只能以硕士为主。近年不乏有市级医院,连本科影像医生都招不满。
吐槽:又累又穷,地位还不高
不少影像科医生都会偶然抱怨:“又累、又穷、地位还不高,有些还要接触辐射,真心不建议学影像。”
为何有这样的尴尬?不少医学院虽将影像学划为临床学科,但影像科还是无法摆脱辅助科室的定位。有放射科医生很无奈:“在传统观念里,只有开药拿刀的才是医生。患者康复后,感激的是治愈他的临床大夫,而帮助诊断的影像医生,却像一个影子,不受人关注。”
在钱报记者的走访中,不少患者有这样的感受。“主治医生总是会问你要片子,但很少会提出要看影像诊断报告。”一名患者说。
一个叫“医学界”的微信公众号曾在2014年底,做过一份有上千名影像科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影像医生认为影像科在医院内不受重视。
这种不受重视,也体现在收入上。
钱报记者了解到,有的影像科医生看上百张图像写成一份报告,奖金只有几块钱。
记者走访的几名影像医生都表示,临床医师如今都有医事服务费,而他们却没有报告服务费。这让年轻的影像医生略有抱怨:“都是脑力劳动,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近年来,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在降低医疗费用。浙江的医学影像检查费是全国最低的,拿平面CT的检查费来说,只需120元。这当中主要包含设备的购置费与折旧费,加上水电成本。而影像科医生的诊断,并不另行收取费用。
目前,影像医生呼声最强烈的是增设“影像诊断费”,哪怕只有一点,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实际上,影像科医生该有的福利也很难享受到。2004年,原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决定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津贴按工作日发放,二类人员每人每工作日7元。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科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
而这7元钱,大部分人也拿不全。去年,一项共有3601名放射科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98%的放射科医生没有津贴或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放射假,有75%的医生表示,从未享受过该待遇。
尝试:有医院引进人工智能
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工作量,诊断质量就会下降。“看片子、出报告是影像科医生的本职,但事实上我却不能保证每张片子都达到自己的要求。”这样的矛盾,一度深深困扰着李成州。
去年,在上海两家大医院放射科干了25年影像医生的他,选择离职创业,并在杭州,开办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他认为,独立于医院的影像诊断机构,能作为目前医院影像科室的补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服务。
而在一些公立医院,也在试图探索影像医生短缺的出路。
去年年初,浙大一院超声科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并率先应用了“超声机器人”,在深度学习5万片以上的超声影像样本后,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图像分析和检测结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其准确率已经达到主治医师水平。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引进了一套“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这套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可以筛查患者肺结节的情况,并清楚地标识可疑结节的方位、大小、形状以及判断为结节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真能改变影像医生的现状吗?
邵国良指出,十多年前就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治疗,当时也有类似观点,但应用到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的影像科医生看上百张图像写成一份报告,奖金只有几块钱。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