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河流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持水源、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呵护“地球之肾”,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义重大。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保护湿地,我们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
守住8亿亩湿地红线
深冬,站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柔软绵密的草坡上看去,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水天一色、翠峰鹄立,湖中白帆点点、波光粼粼。
曾经,由于生态保护意识缺乏,从20世纪50年代起,围湖造田、人口搬迁等人类活动给静谧的草海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人进湖退、人来鸟飞,草海生态系统一度濒临崩溃。近年来,随着草海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修复,来草海越冬的候鸟一年比一年多,草海记录到的鸟类数量由7万只左右增至10余万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列为到202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纳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开展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列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月2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春良在出席2018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时介绍。
在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等目标被明确提出。
保护力度的加强,让一度萎缩的“地球之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57个,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898个,湿地保护率5年间增加5.52个百分点,已达49.03%。
用“湿地+”模式弘扬湿地文化
较之高原湿地等湿地类型,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城镇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城镇,湿地常常被视为荒地,有些湿地甚至被填埋或用于其他用途。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8.52%,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湿地保护面临着严重的潜在威胁。
去年5月底,由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9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联合发起的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在广州正式成立。联盟旨在加强湿地公园间的合作与交流,互学互助,探索“湿地+”发展模式。
在“湿地+”发展模式的探索上,海珠取得了较多经验。成立于2015年2月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是海珠湿地公园探索“湿地+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珠湿地瞄准学校、企业和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课程,2016年参加课程的学生就超过4万人次。
这样的实践表明,保护湿地不仅是一项工作,需要制度支撑,更是一种文化,需要教育弘扬。
“例如,湿地在农业发展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要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湿地生态保育相结合,依托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体系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资源,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以提高湿地生态农业效益、拓展湿地生态功能,通过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可以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多赢’。”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闵庆文说。
“要继续强化湿地宣传教育,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湿地保护的第一道工序,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对湿地功能价值和湿地保护地位作用的认识,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关心湿地、爱护湿地的文化,营造全社会自觉支持或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李春良说。
从抢救性保护走向全面保护
如何保持湿地的良好生态?制度保障是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加快湿地走向“全面保护”新阶段。
“明确湿地要走向全面的保护,就是不再只是抢救性保护了,中国的8亿亩湿地应该得到全面保护,重点湿地要得到重点保护。”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鲍达明指出。
2013年以来,国家重点投入湿地保护和恢复资金总计81.5亿元,共在全国推进实施了1500多个工程,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2017年年底,辽宁、天津、河北相继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强化湿地利用监管,加快推进重要湿地修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估。在三地出台的方案中,均涉及滨海湿地保护问题,并将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
广东、海南、江苏等地也出台了针对本省的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保护湿地的努力已经在各地深入开展。
“我特别赞赏中国在保护湿地上做出的努力,尤其是中国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展现了中国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长期承诺。”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说。
链接
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蓄水库,是水质净化器,也是气候调节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之中,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湿地是“物种基因库”。我国湿地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有231种。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3日 03版)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