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吃湖北粮 喝长江水 品荆楚味——“舌尖上的产业”托起中部支点坚实底盘

发布时间:2013-12-31 07:26:41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梁相斌 邹贤启 皮曙初

  “鱼米之乡”,“天下粮仓”,这是自古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得中独厚的资源禀赋,是孕育灿烂荆楚文明的厚土滋养;“湖广熟,天下足”,这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对两湖地区的仰给倚重,是农耕时代大云梦泽广济天下的豪情;

  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是湖北秉承先人披荆斩棘、革故鼎新之精神,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的新篇章,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坚实底盘。

  复兴传统优势,农业大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农产品生产加工成为湖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支“轻骑兵”:2012年,湖北食品工业主营收入突破5000亿元,超过汽车、钢铁、光电子等制造业,跃上产业“老大”交椅;2013年,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万亿元,成为湖北产业发展的“骏马”。

  鱼米油茶“跃”天下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一种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舶来品”,身披暗红色甲壳,挥舞两只利钳,在稻田里钻洞打眼,繁殖能力极强,曾经是“最不受欢迎的外来物种”之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相貌丑陋的小家伙,在一贯以青、草、鲢、鳙等家鱼闻名的湖北省,竟然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淡水产品。不仅省内以小龙虾为特色菜肴的餐馆、排档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湖北小龙虾还“蹦”出江汉平原,进入北京、上海等地中高档酒店,飞到拉萨、乌鲁木齐、哈尔滨等边远城市,武汉麻辣虾球、潜江油焖大虾、襄阳宜城大虾风靡各地。

  小龙虾还“蹦”过大洋,“跃”向国际市场,成为欧美超市里的畅销品。据湖北省农情调度统计,今年全省生产小龙虾34.75万吨,综合产值超400亿元。截至11月底,全省小龙虾出口1.87万吨、出口创汇2.03亿美元。湖北小龙虾加工出口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一只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湖北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一个样本。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资源正在湖北完成“华丽一跃”,“一壶油”“一提茶”“一只鸭”“一枚蛋”“一只蟹”……纷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湖北粮、荆楚味,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钟爱,甚至是异国他乡许多人的选择。

  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汉水砂梨芳飘四方,采花毛尖、萧氏茗茶、武当道茶、大悟悟道茶茶香各地,罗田板栗、随州香菇、来凤凤头姜、板桥党参、利川莼菜、鹤峰薇菜、巴东独活……一大批湖北特色农产品品牌声名鹊起。

  大洪山区炎帝故里随州市三里岗镇是有名的“中国香菇之乡”,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出口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三里岗香菇卖到了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北2013年粮食总产突破500亿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

  湖北油菜籽、食用菌、魔芋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之首,油料居第3位,棉花、茶叶居第4位,水稻、水果、生猪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蔬菜居第6位,禽蛋居第7位。鸡蛋、蜂蜜出口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鄂蛋”出口出境占全国总量的三成以上,占据香港、澳门鲜蛋市场的半壁江山。

  古稀之年的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是和袁隆平齐名的“水稻院士”。过去40余年时间的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开拓杂交水稻雄性不育资源新领域,培育出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水稻,同被誉为“东方魔稻”,水稻新品亩产可达800斤以上。

  作为湖北优质粮种的代表,朱英国的红莲型杂交稻走向全国,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已经超过1亿亩,还连续多年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莫桑比克等国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20%至50%。

  夯实“支点”底盘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中央还赋予湖北省“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使命。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湖北正全力以赴,把“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一元”,统领全省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夯实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基础,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食为人天,农为政本”。历届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力推动,先后采取多项得力措施,如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鄂州城乡统筹发展、山区脱贫奔小康、竹房城镇带、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等,取得显著成效。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的传统资源禀赋在新的历史时期被重新激活,垄上原野,承载起“坐中军帐,稳全国心”的神圣使命。

  “母亲河”长江穿行湖北境内1000多公里,湖北省始终将大江大河大水利作为“天大的事”,连续多年大投入,长江、汉江等大江大河干堤全线加固,大中型水库、湖泊逐一除险,“大水利”为“大农业”保驾护航。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疏通,农民最期盼的事情得以解决。惠农政策“第一时间”落实,粮食补贴和奖励等惠农资金逐年递增。

  农民热情高涨,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

  粮食品质也不断提升。湖北优质大米已经进入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的超市网点和批发市场。全省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到千余家,粮食加工转化率超过80%,加工量居全国前列。“国宝桥米”“福娃大米”等被评为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走向海外。

  省委、省政府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仅2013年,省级财政就安排1亿元,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安排30亿元调度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支持力度、强度、密度均为历年之最。

  长江三峡柑橘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板块、环武汉城郊蔬菜板块、鄂西南山区的反季蔬菜、鄂东大别山的桑茶药、环洪湖优质水产品等区域特色的农业板块形成;46个产粮大县、20个产棉大县、20个产油大县,以及蔬菜、魔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县优势日益突出;全省农产品加工值过百亿元的园区已达1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逾40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省级龙头企业763家。

  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说,食品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吃湖北粮就是吃放心粮,让湖北粮、荆楚味叫响全国、走向全国,安全问题马虎不得。

  截至2013年11月,湖北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企业达1532家,品牌总数达到4295个,总产量达到1885万吨,总产值达638亿元,总量规模均居于全国前列。根据农业部检测结果,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7%,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湖北正实现着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战略支点的“底盘”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