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新型城镇化
监利县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曾经因“三农”问题突出而闻名。但现在,让监利县享誉全国的,不仅因为其每年贡献26亿斤的稻粮,还有其广受欢迎的水稻加工产品。
提到“福娃”,许多人不仅会想到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还会想到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福娃糙米卷”。早在“奥运福娃”诞生前,监利县一家企业就拥有了“福娃”这个商标,而近年来,这个有着一撮红头发的“福娃”形象迅速走向全国各大超市、走进城乡居民生活。
在监利县新沟镇的这家企业里,每年有16亿斤稻谷被“吃干榨净”加工转化:稻谷被加工成大米,大米作为原料加工成米饼、八宝粥,加工环节形成的碎米用来生产糙米卷,稻壳取代燃煤用来发电,就连稻壳焚烧后的炉灰,也被回收制成建筑材料。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舌尖上的产业”,湖北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在福娃集团的带动下,新沟镇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工业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产粮大县最大的资源,经过一道道流水线上的精深加工,转变成市场上畅销的商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钟灵毓秀的大别山赋予黄冈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黄冈市因此拥有英山云雾茶、罗田板栗、九资河茯苓、罗田甜柿、黄州萝卜等30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地标产品最密集的地方。一个产品可以裂变为一个产业,特色产品更要成为品牌产品,黄冈市以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舌尖上的产业”迅速壮大,为湖北新型工业化增添强劲动力。根据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2至3倍的经验,湖北将食品工业作为改变长期以来重“重”轻“轻”格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近5年来,湖北食品工业年均增速超过30%,经济总量从全国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2012年,湖北食品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20.08%,利润增速高出全省工业增速22.38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46.1%;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43.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82.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达到15.9%,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舌尖上的产业”让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一只鸭”成就一座城,“一只螃蟹”造就一座镇……走进那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在的地方,沟渠硬化,道路宽敞,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田园式工厂与花园式城镇相得益彰,描绘着新时期“有山”“有水”“有乡愁”的新型城镇和新型村庄的景象。
在黄州堵城镇,由北京东方园林公司投资20亿元、流转4000亩土地的景观式苗圃已初具雏形,绿野田园沟渠交错,成片的海棠树、樱花树一望无际。村里成立劳务公司,组织在家的劳动力在田里栽植、修剪。东方园林公司总裁助理赵斌说,待到来年三月,这里就会是一片花的海洋。
数据显示,湖北省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示范点8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0个,“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试点45个。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说,工业化创造供给,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提供要素保障,湖北以“四化”同步发展来保持速度、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实效,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努力实现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目标。
农产品生产加工是民生工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接着市民,在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成为全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
“极目”大通衢大市场
不久前在武汉召开的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交易会,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近1000家食品企业、2.3万余种产品齐集。从1995年起,湖北已连续举办22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是全国知名展会之一,450个城市、1.6万家食品生产企业曾先后组团参加。
食品博览会成为“湖北粮、长江水、荆楚味”对接全国大市场的一个窗口。稻花香、枝江大曲、新农牛肉、大汉口热干面、精武鸭脖、奥星双低菜籽油等知名品牌从这个平台起步,一些外地知名食品企业也借助这个平台,认识湖北、入驻湖北。
“九省通衢”,历来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50多年前毛泽东就在湖北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迈诗篇。如今,武汉高铁已直通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四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武汉天河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已破1500万人次大关,国际通航点达25个;武汉新港也朝着“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迈进。九省通衢日益彰显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新优势。
“湖北粮、长江水、荆楚味”凭借大通衢优势,“极目”国际国内大市场。到北京“赶集”,到深圳开“见面会”,到上海、义乌等地洽谈,设湖北农产品营销中心,特色农产品抱团闯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九省通衢”“鱼米之乡”也吸引着国内外食品企业融汇聚集,百威、可口可乐、统一、娃哈哈、蒙牛、银鹭、鲁花、伊利等几十家知名品牌和企业相继入驻,联想、中兴等高新技术企业也纷纷垂涎湖北农产品加工,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3年,湖北发布《关于加快食品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细致描绘了“舌尖上的产业”发展路径:打造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烟草加工、饮料制造、畜禽制品加工五个千亿元行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果蔬茶叶加工、发酵及调味品、特色食品等行业。
对比全国,湖北农产品生产加工仍有差距;反观自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企业装备水平落后、生产方式传统、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让“湖北生产”“湖北加工”“湖北出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让湖北真正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农业大省还需借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东风,向着三农改革的“深水区”挺进,通过农村产权制度、农业投入体制、农村科教体制以及农产品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增强“湖北粮、长江水、荆楚味”内生发展动力。
——提升“发展力”,与“鱼米之乡”资源禀赋相匹配。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点建设好一批既能发挥整体优势,又能发挥地域潜能,产业适度集中的食品加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
——提升“创新力”,与科教大省独特优势相匹配。加大科技投入,适时在米面制品、油脂、酿酒、饮料、肉制品、烟草、发酵调味品、果蔬、乳制品、茶产品等领域建设若干个行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开放实验室及检测中心。指导和帮助大型食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流通力”,与“九州通衢”发展定位相匹配。建成食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一体化的食品工业完整产业链。高新化、品牌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呼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交易、会展平台,发挥武汉市已成为食品会展的重要城市、已经形成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经验,将武汉打造成“中国食品交易之都”,构建武汉中国食品交易中心。
——提升“开放力”,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的“真开放”“大开放”,依托重点食品园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承接产业转移活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食品企业来鄂投资,积极引进长三角都市化食品企业、珠三角饮料及调味品企业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休闲食品企业落户湖北;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加快食品工业国际化步伐。
(新华社武汉12月30日电)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