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咸城际铁路建成开通,咸宁率先进入高铁、城铁、普铁的“三铁”时代。江城与香城的产业互动更加亲密和频繁。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两地市场交流和融合,咸宁在承接中升级,在转移中创新,与武汉进行良性的生产要素再配置。
一条崭新的经济大走廊正在形成,“香城泉都”咸宁正步入“城铁经济”新纪元。
城铁成招商“金字招牌”
“武咸城际铁路开工以来,我们接到投资、合作的电话日益增多,城铁成了招商工作的金字招牌,项目洽谈成功率也提高了。”一位咸宁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介绍。
在台企光宝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光宝集团旗下有多个产品门类。在大陆20多家工厂中,咸宁基地专门负责变压器生产,这是所有电源供应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这一生产线位于整个公司产品布局的前端。“我们看中的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
2013年,中美驰派达高端重卡转向系统项目落户咸宁,将在咸宁打造年产15万台的大型商用汽车转向器及转向系统零部件产业园。而精明的投资者最看中的就是咸宁对接武汉的交通优势。
中美驰派达湖北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咸宁的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既有高铁,又有城铁,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元田制衣在咸宁经济开发区设厂,黄鹤楼酒业将万吨酿酒基地搬到咸宁,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在咸宁布点“园外园”,咸宁正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调整与沿海产业转移的双向聚集地。
咸宁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说:“大多数企业看中了武汉在全国‘九省通衢’的位置,而城铁让武汉和咸宁更加紧密,他们愿意把生产基地和销售产地建在咸宁,共享两地科教、人才、资本等优势资源,来打开中部市场。”
产业转移 集聚效应“明显”
除了便捷的交通网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香城泉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咸宁区位和资源优势日益提升,无论对外资企业还是沿海企业来说,咸宁都是产业转移的首选。
年产12亿罐的“红牛”、年产近10亿瓶的“今麦郎”等大批饮料企业相继落户咸宁。与之相伴的,是接踵而至的饮料罐体、瓶体生产厂家,以及包装厂家等配套产业链条。
“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特别是饮料生产企业来产业园投资,在产业配套、水质、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咸宁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说。
红牛饮料配套的易拉罐生产厂,可为矿泉水、茶饮料、果汁等饮料生产企业,配套生产各类瓶体。今麦郎饮品落户后,其配套的纸罐生产企业,可为饮料生产企业提供包装纸罐。已落户产业园的台资企业——咸宁嘉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可为各类食品饮料企业生产外包装所需的PE热收缩膜。产业园内建设的印刷城项目,也可满足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的外包装纸箱和彩印业务需求。
“咸宁的水质优,产业园区内地下水丰富,今麦郎和红牛饮料生产基地即使用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水。而且咸宁丰富的桂花、茶叶和水果资源,为食品饮料企业供应充足的原材料。”
城际铁路作为城市圈快速融合的突破口,将为产业一体化提供一个媒介。咸宁正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调整与沿海产业转移的双向聚集地。
咸宁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表示:城铁给武汉和周边城市圈的产业转移和优化带来了契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咸宁集中,而生物、电子等高科技产业以及大型金融公司则会快速向城市中心聚拢。
产业转型 绿色步伐“快”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咸宁紧紧围绕绿色资源优势,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符合咸宁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长丁小强接受荆楚网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打造低碳城市。巩固发展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可见一斑。电池企业能一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传统铅酸电池生产不同,它生产的是绿色、无污染的新型聚合物锂电池。公司刚研发出凝胶态电解质锂离子动力电池清洁生产技术,已申报了2013年度工信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咸宁经济开发区高标准、高起点、生态立园的战略,吸引一批生态型优质企业向咸宁经济开发区不断聚集。
以红牛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业,以洁丽雅家纺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以三环方向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光宝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南玻玻璃为代表的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业,以及惠生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医疗器械业,六大产业集群竞相发展。
据悉,2013年咸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17亿元,增长13.6%;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总数达到780家。随着崇阳钒产业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一县一集群”格局形成。高新技术企业41家,其中新增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61亿元,增长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