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夏庆华 戴涌
每次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血与火的较量。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任技师张天宝从来都是说走就走,不讲任何条件。
“每一次任务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没有NG(no good,即失败),唯有冲锋陷阵、科学防控!”11月底,张天宝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坦露初心,语气坚定。
临危不惧,坚守抗击疫情第一线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监利段翻沉,造成442人死亡。
5日,船体扶正,一具具遇难者遗体打捞上岸,救援人员尚无任何防护措施。
无论从预防可能发生的疫病传播,还是从减少救援人员的恐惧心理来说,防护用品必须配齐。在现场参加卫生防疫应急救援的张天宝果断请命,联系到一家生产厂家,调配活性炭呼吸器等。“货一送到,迅速分配到一线,追加采购的紧急指令又已下达。”张天宝回忆,接连两天,数十通电话,将1000套防护设备准时送达。
6日,“东方之星”打捞出水,监利殡仪馆陡然进入迎战状态。馆方在广场上搭起数顶账篷,每具裹含着泥沙的遗体被抬至大理石地板上清洗,水四处漫溢。
“让死者安息,让家属安心。何况如果遗体处理不慎,传播疫病,那这些漫溢的水将成为祸水。”张天宝一脸严肃。
在张天宝的建议下,一个利用防水油布和木方的临时清洗消毒池搭建而成。虽简易,却符合卫生安全要求——油布下横切一个小口,直通下水道,竖井处放置着装有漂白粉的桶,让洗消水与漂白粉混合后再流出,每两小时补换一次漂白粉,有效阻断了可能发生的疫病传播。
在“东方之星”卫生防疫应急救援中,张天宝参与制定了11个操作性强的专业消毒及防护方案,让现场消杀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
“越危险、越恐惧、越脏越臭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战场!”张天宝字字铿锵。从“非典”肆虐到禽流感突袭,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特大洪涝灾害,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精深的专业知识,不折不扣地执行每一项任务。
科学防控,该说“不”时就说“不”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疾控战士,张天宝深知,科学处置一切突发卫生状况,才能打胜仗,关键时刻还要敢于说“不”。
那是2016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暴雨终于停歇。与南湖仅一路之隔的南湖雅园小区,居民楼一楼和地下室浸泡在发绿渍水中,水面散发着恶臭的漂浮垃圾。
这场战役远没有结束,灾后可能出现的细菌和病毒正“跃跃欲试”。
7月12日,作为湖北省国家传染病控制队的一名队员,张天宝随队开赴现场。
“现场不宜进行消杀!水域面积过多,淤泥和有机物会降解和消耗消毒剂。何况大量喷洒,小区里的水与南湖联通,无疑会破坏环境。”张天宝提议,“必须先排水清淤!”
待水抽干后,张天宝和队员们再次挺进南湖雅园,并出动消毒防疫车、水质检测车和指挥车12辆,对小区被水淹没的树木、房屋、车辆进行消杀工作,防止蚊虫滋生和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对生活用水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均在正常范围。
在高温炙烤下,张天宝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背着40余斤重的消杀器械,任汗流浃背浸湿衣衫,任手套和防护靴里拧出水来,任口罩憋得喘不过气来……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受灾地区减轻一点痛。”张天宝没有想那么多。一句朴实的话语,却是“忠诚使命、团结奉献、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卫生应急精神的生动诠释!
冷静“挑刺”,化医院感染于无形
张天宝还担负一项任务: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
据介绍,这是一项国家项目,2007年落户湖北。每年,省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进行样本采集与监测,搜索医院消毒和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消除院内感染的隐患。
起初,不少医院负责人并不理解,认为张天宝等人是专门戴着“放大镜”来挑刺的。“虽是细节,但院感无小事。”“临床工作越繁重,越容易发生不良事件。”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张天宝的执著终于敲开偏执的大门。
本着冷静分析的态度,院感监测工作迅速展开。在消毒供应室,张天宝对可重复使用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等进行全环节管理;在手术室和病区,指导科室消毒隔离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督导落实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规范;在病患聚集的门诊室,提醒手卫生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这项监测一做就是10年。10年来,张天宝等一共采集1.5万个样本,为医院筑牢一道严防恶性感染病的屏障,为国家制定相关防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院感工作如幕后英雄般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却时刻为临床医学安全保驾护航!”张天保说,这也如自己从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虽然平淡无奇,却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的幸福紧密相连,与“健康中国”的全民梦想一脉相承!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