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过去种桑养蚕如今种桑养人 大别山下桑园风景依旧

发布时间:2018-06-03 08:28:17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游客在怡莲公司果桑基地采桑葚。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吴滕钰

“抬头桑遮目,走路桑绊脚”。一句老民谚,清晰勾勒出英山县曾经蚕桑繁茂的场景。

英山,地处大别山深处,鄂东桑蚕大县。“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是对当地早年农业产业结构的反映。早在解放前,当地桑蚕业在全省已享有盛名。上世纪80年代,全县种桑面积曾高达13万亩,年干茧产量达750万公斤,农村几乎家家养蚕。

然而,随着棉纺、化纤等原料逐渐兴起,“种桑养蚕”正快速退出农民的生活,桑园面积逐渐萎缩。曾经的蚕桑大县,如何谋变?5月3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英山一路寻访。

难以割舍的情怀

种桑养蚕不能成为回忆

整洁的房间,满地翠绿的桑叶,吃饱喝足的小蚕们正悠闲满足地躺在叶片上打盹儿。走进草盘镇河口村村民周春英每天工作的“小蚕共育蚕工厂”,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

51岁的周春英正带着口罩,在房间里撒石灰消毒。与当地大多数家庭一样,周春英和丈夫大半辈子都在种桑养蚕,也只有谈到这时,眼神才会熠熠发光,“我们家上世纪90年代被评为村里的种桑养蚕示范户”“当时一年能养十多张蚕,年收入过万元”。

她说,养蚕辛苦,尤其是看小蚕的10来天,必须起早贪黑,寸步不离,下叶片喂食,撒石灰消毒,并随时注意温度和湿度,防止染病,“就和照顾孩子一样,不然怎么叫它们‘蚕宝宝’呢。”从回忆中抽离,她的眼神不免黯淡下来,“干这个太辛苦了。要是我们这代人干不动了,以后的孩子会不会根本不知道种桑养蚕是什么?”

据悉,近年来,由于丝绸出口量持续萎缩,蚕茧价格波动大。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种养和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蚕桑产业萎缩较快,桑园面积开始减少。2008年,英山县桑园面积7万余亩。如今,这个数字已变成3万亩。

对此,英山县对提升发展蚕桑业,瞄准一个关键词“稳定”——稳定现有桑园面积,探索生产方式由轻简化、规模化转变,多元化开发桑蚕资源,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综合效益。

“种桑养蚕要作为农村生活场景保留下来,而不能只是博物馆中的影像记录。”英山县药材与茧丝绸产业化办公室总工程师肖宝江如是说。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千方百计让人们重新感兴趣。

紧跟市场的转型

从一棵桑升级为“七个一”

“哇!这可比我们小时候随手摘的桑果甜多了!”今年“五一”,武汉市民黄女士专程与家人报旅行团来到石头咀镇周家畈村参加当地“一品桑”桑葚采摘节,在微信朋友圈不断晒照,引来不少点赞。

果桑,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活动主办方、湖北怡莲蚕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条食品加工线正在有序运营。“桑树全身上下都是宝。”怡莲公司副总经理刘拥军说,根据古医学文献《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对“桑蚕”的记载内容,桑叶有清肝明目、润肺止咳等功效;桑根有治疗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功效;桑木有祛风除湿,疗风湿痹痛、老年鹤膝风等功效;桑葚有利五脏关节,通血气,安魂镇神等功效。公司与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联合成立了湖北蚕桑资源研究院,聘请广东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进行产品研发,并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生产出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功能的桑叶茶、桑葚果酱、桑葚酒等产品,市场反响良好。仅桑叶茶一项,年产5000公斤,产值过千万元。

其貌不扬的桑枝也能变废为宝。怡莲公司以桑枝为原料,制成中药饮片成功销往各大医药公司和医院,产值50万元。该县利生园生态农庄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菌,年可产5万公斤,产值30万元,也是供不应求。

种植传统叶用型桑品种的效益也比从前大大提高。在该县金家铺镇六口塘村高效复合型蚕桑基地,英山县桑和平面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时间,利用时间差,饲养平面茧,桑园套种半夏、防风、鹅不食草等中药材,亩产收入可近万元。“根据蚕桑产业现状和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我们现在就是要紧扣市场,把蚕桑资源与当地中药材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谋划构建大健康产业链。”肖宝江介绍,大健康产业链具体包括“七个一”,一是研发“一杯茶”即桑叶茶;二是制作“一片药”(桑枝饮片、药用保健泡腾片);三是研发“一桌菜”(蚕蛹,桑枝菇,桑叶鸡,桑叶鸡蛋,桑叶鱼,桑叶菜,桑叶汤,桑叶麺等);五是酿造“一杯酒(醋)”(桑葚酒,桑葚醋,雄蚕蛾酒);五是定制“一床保健被”(蚕丝保健被、蚕丝鹅绒被);六是唱好“一台戏”,充分发掘蚕桑茧丝绸文化内涵,丰富提升蚕桑茧丝绸文化,七是开展“一日游”(桑葚采摘游,采叶养蚕体验游,蚕丝被制作游,蚕桑药膳宴品味休闲游)。

丝绸之路的坚守

靠创新与品质开拓市场

看着“七个一”新业态在当地蓬勃兴起,记者的心中冒出一个疑问,蚕丝,种桑养蚕最古老的结晶,会逐渐被人淡忘了吗?当地两家老牌丝绸企业的负责人都肯定地给出答案:不会!“尽管新材料不断推广升级,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是没有一种材料能够真正取代蚕丝,它的轻薄、保暖、亲肤和安全特性是最大的竞争力。”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国林坦言,尽管企业近年来面临的市场推广压力较大,但自己从未对行业前景失去过信心。

他认为,蚕丝产品价格高,是由其生产成本本身决定的。这原本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前些年,有些企业认为,相对棉纺产品,蚕丝产品价格贵,所以消费者才不买,因此在原料上偷工减料甚至做出假冒伪劣产品,希望以低价位取胜,对企业和行业打击较大。这个行业要发展,首先生产方式向轻便化和省力化发展,产品工艺和设计要创新。在公司产品展示厅,舒国林给记者展示了公司针对不同人群研发的蚕丝被、丝绸服装、保健枕产品,“这款男士蚕丝羊绒衬衣,冬天穿上它,如同穿上一件棉袄,但是美观和轻便多了!”“好产品永远不会愁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的今天,关键就看市场如何推广,消费者是否认可。”湖北楚凰丝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拥政举例,不少国人愿意去国外购买成千上万元的奢侈品,就是因为他们认可,认为是值得的。想要取得消费者认可,品质永远是首位的。他透露,下一步公司计划结合本地中药材资源研发保健枕产品。

据悉,在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武汉试验站的指导下,英山县近年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组织下的工厂化养蚕生产模式,即成立小蚕共育工厂,提供专门场地和设备,由有经验的养殖户集中饲养,提高饲养质量。同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工艺革新。全县丝绸企业已获国家桑蚕丝技术专利37个,已申报受理5个,计划申报8个。通过不断创新蚕丝被的制作方法、工艺,提高蚕丝被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全县蚕丝被年产量达到25万床,产值过亿元;保健枕年产10万对,产值2000万元。

记者手记

“慢产业”如何发展

□ 汪彤

种植环节繁琐,生产成本高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产消费时代,桑蚕产业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慢产业”。英山桑蚕业的转型探索,给了我们启示:稳存量,调结构,全方位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和更多要求,从“有没有”“够不够”,到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大路货摆在路边无人问,优质、绿色、品牌的产品即使价格高也有人抢着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量的需要,还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安全的产品。

英山县对桑蚕资源多元化开发,既盘活了原有资源,也带动了当地其他农旅产业发展,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好典范。“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愿千年桑业,风景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