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有望成为湖北城乡建设指南

发布时间:2015-03-16 17:50:35来源:SRC-389


  图为:巍峨灵动的汉阳龟山晴川阁

 

  图为:民国风范的代表——武昌红楼

 

图为:1985年重建落成的黄鹤楼,是荆楚建筑的杰出代表

 

图为:壮丽恢宏的琴台大剧院

 

图为:恢宏厚重的省博物馆

 

图为:湖北出版文化城设计灵感源于楚文化符号——编钟

 

 

图为:滨水型村镇代表——洪湖与监利交界的瞿家湾镇

 

 

图为:鄂东北传统民居代表——红安县长胜街

 

图为:武当山复真观五云楼一柱十二梁,展示了高超的荆楚建筑技艺

 

图为:精美的阳新民居园木雕

图为:楚街尽显荆楚古风。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郭习松 彭一苇 通讯员 张雨梅 王 祥

  如果将建筑比作一个地区的名片,那么风格就是它的最佳辨识码。

  荆楚大地拥有灿烂的文化,然而,典型的荆楚建筑是什么样?说来令人感到陌生。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视察指出,城乡建设应体现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次月起,省住建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开展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

  近日,相关研究结果正式结集出版,其中,《“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有望成为湖北城乡建设指南。

  追问一

  何为荆楚派建筑?

  “荆楚”二字并提,最早出现于《诗经·商颂·殷武》中“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的记载。

  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郭和平认为,荆楚派,可通俗理解为古楚人创造并延续下来的建筑风格,“就今天的地域概念而言,可以将湖北地区的建筑统称为荆楚建筑。”

  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建筑是其文化篇章中闪光的一页。屈原在《楚辞·招魂》中“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的描述,完整地反映了楚国高台建筑的建造模式。

  这并非虚谈。今潜江龙湾的“章华台楚王行宫群落”遗存,已发掘夯土台基22座,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楚建筑基址。建筑周边亭廊环绕,北有回廊天井组合的幽静庭院,东有大河奔流,南有面对楚家湖碧波的迎宾广场,一片南国水乡离宫风光。

  汉乐府《八变歌》中有“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的歌词,赞叹日落章华浮暮云的壮丽景象。苏轼在《渚宫》中以“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诗句,描绘楚宫的恢宏与浪漫。着名楚学专家高介华曾评价,楚之建筑技艺,从用材制作之精,到施工工具之完备,均居当时前列。“可惜这些宏伟的建筑,后来都消失了。”郭和平感叹,楚建筑的鼎盛期为公元前488年—公元前278年,始于纪南城的修建。但秦灭楚后,将楚国疆域分成七块,荆楚建筑的辉煌戛然而止。此后,荆楚建筑的特色逐渐消失,楚地建筑逐渐被周边省份的建筑风格同化。如今,寻找荆楚派只能从历史遗迹中去寻根,从楚人的诗词歌赋中去感悟。

  追问二

  荆风楚韵今何在?

  公共建筑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研究认为,经过史前的滥觞与展衍、先秦的蓄积与崛起、秦汉的沉寂与复苏、魏晋南北朝的冲突与交融、隋唐的吸纳与辐射、宋元的深邃与雅致、明清的激荡与开新、辛亥首义的革故与鼎新,荆楚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时拓新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一地域特色,在公共建筑上主要表现为——六大风格特征

  高台基。楚王多好筑台,以章华台最为着名,对秦汉以后的高楼建筑有着重要影响。武汉的琴台、禹稷行宫、晴川阁便是实例。

  深出檐。这是应对荆楚之地多雨、烈日的建筑形式。湖北传统建筑中天井、天斗、悬山、硬山及歇山等,都是深出檐的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中则表现在盝顶、尖顶、曲面、片板挑出、体量挑出及斜面挑出等。

  美山墙。湖北地处南北交汇、东西交融之地,各种建筑形式都对本地建筑有一定影响,尤以山墙为突出。山墙能防火,还控制着整个建筑群落的特色,常见有人字型山墙、单拱及连拱山墙、三花及五花阶梯山墙、组合式山墙等。

  巧构造。湖北传统民居有很多巧妙的结构,如挑梁、斗拱、悬山穿斗、槽门式、穿台式、板凳挑、伞把柱、干栏式木柱、落柱式、架空式、阳台式和悬垂式等。

  精装饰。湖北地区木雕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的木雕不胜枚举;屋檐下施彩绘较多,而且独具特色;居民墙身彩绘色泽,整体淡雅。

  红黄黑。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祖先崇拜意识以及尚赤、尚黑之风和崇鸣凤的习俗,反映在色彩上即为红、黄、黑三色。

  四大人文精神

  大气。楚人常用的九头鸟、虎座凤架鼓等标志性图腾,以及丝绸图案常用的凤鸟、龙、变形龙凤等纹样,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楚人立地问天、雄视古今的大气之势。

  兼容。湖北得“中”独厚,特殊的区位,使荆楚建筑在与周边建筑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多样化和融合性的总体特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张扬。楚人“不服周”、问鼎中原以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湖北人特有的个性。楚人自古就有一种张扬的力量。张扬是一种精神,一个信念,一口“气”;代表着活力,也代表着积极进取。

  机敏。“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自古楚建筑中采用的“天斗”很好地体现了湖北人的灵活、创新意识,解决了大进深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

  四大美学意境

  庄重与浪漫。礼仪空间的庄重性是古人的普遍追求,而楚人还赋予礼仪空间以浪漫的气氛。楚人的宫殿不仅是“音乐厅”,也是“美术馆”。

  恢宏与灵秀。荆楚建筑的特色不仅由于它的宏大,更在于灵活与变通,筑城依山就势,宫殿在方形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表现出灵动秀美的特质。

  绚丽与沉静。红与黑是荆楚建筑色彩的主调。红色激情、浪漫、艳丽,黑色稳定、静谧,强烈对比之间,形成艳丽而沉静的色彩基调,再加以其他色彩调和,形成斑澜、丰富的意境。

  自然与精美。在“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下,楚人总是将建筑主动地与地形、植物、阳光、水体、风向等自然元素相结合,使荆楚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具有显着的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特点。

  村镇和民居

  三大类型

  根据地貌特征,可分为平原型、山地和丘陵型、滨水型。

  两大特点

  大分散。湖北自古就是八方汇聚之地,人口迁徙频繁,导致村落和民居分布广泛。

  小集聚。因经济、交通、民族等因素,使某些地区民居相对集中。如鄂东南作为古代“茶叶之路”的起点,产生了一批生产和加工茶叶的集镇;在河网纵横的江汉平原,产生了大量临河而建的集镇;在土家族、苗族集中的鄂西南,产生了许多聚族而居的寨堡。

  六个特色地区

  鄂东南:多采用“天井院”布局。该区域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型移民通道,既有皖赣建筑的古雅简洁,又有多进式院落和灵活的空间格局。常常以一组天井院为一个居住单元,大的宅邸往往由若干单元纵向或横向排列而成。

  鄂东北:多为合院式布局。天井较大,具有自然采光通风和排水的作用。常刻意地将主入口偏转一个角度,面向远处的山峰,称为“望山”。马头墙和挑檐的细部做法与徽州民居相似,但组合形式更加丰富。

  鄂西南:吊脚楼为主要形式,大体分为一字形、L形、凹字形、回字形、复合形5种。此外,还有“石板屋”和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的建筑。

  鄂西北:多有四合院,但比北方四合院略小,建筑紧密围合,屋顶连成一体,成为面积较大的天井院。

  江汉平原:多为天井式、天斗式、天井天斗混合式。平面布局除了强调天井为中心,更强调纵向的轴线,使建筑具有对称性。“一明两暗”、“曲尺形”平面在江汉地区也有悠久的历史。脊翼,喜用凤鸟装饰,延续了楚人崇凤的传统。

  武汉地区:砖木或砖石结构,以三开间或五开间居多,外墙无窗或开有小窗洞。立面的勒脚、墙身、檐下、屋面,构造层次清晰。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一般由院门、两侧厢房、正房围合成简单的三合院,称“塞口屋”。住宅之间的“火巷”,兼有人行和防火隔离功能。大进深、窄面宽的内聚型空间,形成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

  追问三

  如何传承“荆楚派”?

  当前,湖北对本土建筑的研究以及建设实践仍显不足,没能形成自成一派的建筑风格,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更为忧心的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千城一面”,忽视地域文化内涵传承和营造。“从历史中发掘价值,提升精华,继承和发扬荆楚文化,增强城乡建筑文化氛围,形成现代城乡建设可利用和借鉴的建筑风格与表现方式,才能促进湖北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顾勇新说。

  但弘扬荆楚风格,必须避免大搞仿古建筑的误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现在要设计的和今后要做的建筑,就是要彰显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好艺术文化资产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把握好格局和要素,把重要的历史要素,列为城市节点,通过规划的手法,使得更多的人自然走进历史遗产。

  近年来,一些公共建筑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将荆楚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有的还非常优秀,这些成果应该认真分析总结,指导未来。”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张振华表示。

  在他看来,对建筑风格的探寻不仅是停留在历史的形式,而是寻找其“源”——充分了解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类型、现代技术与材料等综合性因素,从中寻找文化可以发扬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围绕历史地段中核心建筑,对周边现有建筑进行维修和立面整治,控制新建建筑风格,利用荆楚建筑的风格形式,加强新建建筑色彩、建筑符号的和谐统一,强化历史文化轴线,延续荆楚地区兼收并蓄、大气自然的城市风貌特征。”省住建厅总建筑师童纯跃表示,荆楚派建筑风格首批应用导则将在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及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博会中开展试点。

  链接

  今天的荆楚派建筑

  1、意境借鉴

  案例:上海世博会湖北馆

  该馆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元素选择楚文化特有的符号——楚凤云翔,勾勒出一个灵动流畅的内聚性展示空间,既凸显了楚文化风格,也彰显了千湖之省的地域特色、上善若水的荆楚智慧。

  2、造型借鉴

  案例:省博物馆

  该馆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

  案例:洪山礼堂

  该礼堂造型为一只展翅高飞的巨型九头鸟,门楼顶部九个编钟造型的窗洞,墙面虎座双鸟鼓浮雕及玻璃幕墙上楚服图案都彰显了荆楚文化的精髓,成为汇集湖北人民智慧、蕴涵厚重荆楚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化气息、展现湖北改革开放成果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

  3、色彩借鉴

  案例:琴台大剧院

  剧院大厅,迎面墙壁上一片斑驳的浅红,如木材的纹路。剧场是整个大剧院的核心,一进剧场,鲜艳的红色和深沉的黑色立刻包围上来。相比造型的张扬和现代,大剧院内源自楚文化基色的装饰则显得热烈而不失沉稳,具有浓郁的荆楚文化风情。

  4、装饰借鉴

  案例:湖北出版文化城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楚文化符号——编钟。主体建筑利用原有双塔形成具有编钟意象的整体造型,孔洞状的方窗形似编钟上的突起;双塔头部之两翼呈翅状展开,取意于楚文化中凤的意象,充满力量与浪漫之感,而双塔的玻璃幕墙,宛如两条飞龙冲天而起,动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