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刘小红指导小学员学刺绣。
文/图 记者 方琳
浩瀚太空,有一幅刺绣名为《星云之梦》,去年10月17日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带着中国人的飞天梦,静静遨游。这幅刺绣的主人,是湖北大冶刺绣传承人刘小红。近一年过去了,刘小红正为她的另一个梦想指尖不停,她想把汉绣打造成服饰和家居品牌,做成“地上第一绣”。
不同寻常的感情
18日,大冶尹家湖畔,一栋两层小楼,透着明亮宽敞的落地窗,布匹和线五颜六色,中式嫁衣美轮美奂,床单被套精致抢眼。一入小楼门,迎面是一幅大红“百福图”,带来浓浓的喜庆和祝福。这是刘小红的刺绣艺术馆,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今年初开馆。“我在这里学习、工作、带徒,公众也能免费参观,能让更多人了解大冶刺绣。”
50岁的刘小红对大冶刺绣的感情非同寻常。父亲教她画图案,奶奶教她走针线,刺绣里深藏着她对两位逝去的亲人的回忆和不舍。她小心拿出一本暗红色画簿,纸张已泛黄,轻轻掀开,是一幅幅生动的素描。“这都是父亲让我学着画的。”
刘小红生于阳新白沙镇,阳新大冶一带的风俗,姑娘出嫁时都要准备一份绣花包(即画簿),包里是各种刺绣的样稿。学会后,姑娘就照着图案做绣品,做不好在婆家没地位。父亲教书,会画画,奶奶是远近闻名的裁缝,常被请去住家两三个月给嫁女或得子的家庭做活。耳濡目染,刘小红对刺绣特别熟,图案代表什么,有什么故事,小小年纪她能说得头头是道。
12岁那年,奶奶给小红刚出生的弟弟做了个绣花枕头,小红喜欢极了,带到学校,不小心弄丢了。奶奶让她重绣一个赔给弟弟。那年暑假,她硬是把枕头做了出来。“现在想,奶奶是故意激我。”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表姐出嫁的被面床单,邻家的洗衣机罩、电视机罩,奶奶都让她做。16岁当老师,教孩子之余,绣花是她的业余爱好,高兴绣一件,伤心绣一件,六七年一直没离手。
陪伴终生的职业
即便如此,刘小红仍没把刺绣当谋生手段。后来她摆过水果摊,卖过小布头,也常给邻居绣小孩的衣服、枕头。2000年,她到北京弟弟那儿玩,长城脚下一个工艺品店,苏绣作品,标价十几万!“我也会啊,绣得还比它好!”
不久,为感谢一个帮她开矿的朋友,刘小红绣了一幅画《山茶和竹》。一个星期后,朋友来电话,说被他的朋友强行拿走了,能否再绣一幅?朋友说:“你的绣品有文化,还开什么矿啊,专心做这个吧。”
刘小红心动了。
大冶刺绣是传统民间手工刺绣,有鲜明的汉绣特点。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且变化无穷,不同针法可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它和名气极大的苏绣、湘绣有何不同?做成什么产品更受欢迎?刘小红去杭州和湖南学习、观摩,弄清进货渠道,买来材料整整绣了7个月。
人们真会花钱买这些绣品?刘小红心里没底,让老公在黄石文化宫广场摆地摊,结果,被围观,10元20元一件,很快卖完。这给了她信心,后来她把绣棚带到广场,边展示边做边卖,晚上就在广场打地铺,这样坚持一两年,租了门面,虽才二十几平米,但固定了场所,可以带徒弟了。
这之后,经当地文化部门推荐,刘小红参加各种全国性专业赛,频获大奖。2013年,大冶刺绣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走访老绣工,搜集资料,她的了解更深了,还独创“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等4样针法,丰富了大冶刺绣。
众人拾柴的传承
“天上第一绣”让刘小红声名鹊起,但她对大冶刺绣乃至汉绣的忧虑却更深。“我免费收徒都很少有人来学,大家以为刺绣很难;湖北这边学刺绣的氛围也没江浙浓,那边女性都把刺绣当爱好。”刘小红说,其实从简单针法入手,零基础学员学一月就能上手。
在艺术馆,11岁的姜张翎子正在绣绷上专心摆弄一针一线。小姑娘爱画画,前段时间和家人散步看到刺绣,很感兴趣,只学了几次,就已有模有样绣出憨态可掬的小兔图了。“这比画画好玩!”小姑娘说。
刘小红目前有固定徒弟二三十人,在武汉学声乐的女儿毕业后也加入了“绣娘”队伍。“我们考察过,目前绣品市场多是单打独斗,没形成品牌,嫁衣和床上用品的需求量正越来越大。”传统手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许多手艺人都在摸索。“从服饰和家居入手,大有可为。我希望能做出品牌。”
刘小红忧心之余更有信心,她已连续几年代表湖北赴海外展示荆楚文化,今年5月底刚参加在波兰举办的“荆楚文化丝路行”活动。“人们对传统手艺越来越感兴趣,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愿意加入,传统手艺就能传承下去。”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