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天才小提琴家盛中国离世 昙华林不会忘记那缕琴音

发布时间:2018-09-09 09:18:06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聪

2018年9月7日晚,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离世,一位天才小提琴家77年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在这77年的岁月中,武汉占据了3年,而这3年,被盛中国认证为自己音乐事业的“起航”。2013年,中央电视台《故乡》栏目组想要为盛中国拍摄讲述“故人故园”的纪录片,令人意外的是,祖籍江西临川、生于重庆、成长于天津的盛中国,最终选择武汉作为拍摄地。

A 一个穿短裤在昙华林拉琴的少年,9岁在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录音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在无数中国人的印象里,小提琴这把乐器往往和盛中国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盛中国的父亲盛雪曾是著名的小提琴教授。1950年,在湖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的盛雪,因学校被并入湖北教育学院而迁居武汉,盛中国就是那时与武汉结缘。

当时,9岁的盛中国已练琴4年,盛雪待儿子极为严厉,在那部被命名为《琴弦指间话童年》的纪录片中,当时72岁的盛中国说,自己总记得家住武昌昙华林一栋民房的二楼,走过带有木头雕花栏杆的走廊,里头总有一个大热天穿着短裤拉琴的小孩。

那个年代,夏天的武汉流行一种用锯末泡中药制成的长条蚊香,一根大概长达一米。盛雪拿牛皮纸包着蚊香、两根一盘盘成一个圆圈,盛中国就在这个圆圈里拉琴,“天气热啊,家里也没有办法,弟弟妹妹又多,我妈妈也忙,她实在看不过去,就在经过的时候给我拿起大蒲扇扇两下再走开。”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在武汉历经三年苦练,这座城市还不至于被盛中国称为自己的“音乐故乡”。1950年才9岁的盛中国,其小提琴专业水准已然不俗,这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上门约请这位“神童”录制一小时专题音乐节目,最终才让他名扬国内。

去汉口录音,盛中国是跟着父亲坐着“机帆船”过江的,当年为他录音的编辑陈一萍是盛中国母亲朱冰的学生,如今已是90岁高龄。

对于盛中国的当年,陈一萍在接受楚天都市报采访时可谓记忆犹新,“我那时经常去朱老师家学钢琴,总是看到盛中国在拉琴。”录制当天,在父亲盛雪的安排下,盛中国演奏了5首曲目,包括莫扎特《第五协奏曲》、亨德尔《第四奏鸣曲》、舒伯特《圣母颂》《回旋曲》和《霍拉舞曲》。2013年录制纪录片时,盛中国回到了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并再次即兴献上了一曲《圣母颂》。

B 昙华林小学最得意的升旗手。武汉演出圈中公认的温和长者

在武汉的3年,盛中国曾进入昙华林小学读书。2013年盛中国带着摄制组回武汉拍摄时,昙华林小学也成为拍摄场地之一。

当时接受采访的盛中国提到,升旗是小学时自己最得意的事情,“因为小孩子很难掌握《国歌》的节奏,要不就是前面慢了,后面两个鼓点一把把旗子拉上去,要不就是快了,音乐还没完旗就拉到了顶。”而他说自己绝对不会,“可能是因为我学音乐的关系,比较好把握节奏,每次我升旗,旗子都是按照节奏,稳稳当当地上升的。”

1953年,盛雪从已经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湖北教育学院调到中央音乐学院,盛中国就此离开了武汉。但跟盛中国有过接触的武汉演出圈人士都跟楚天都市报记者提到这样一个小细节,盛中国说话时喜欢用“搞”这个字,“这个字只有武汉人才常用。”此外,盛中国总也忘不了面窝的味道,《琴弦指间话童年》的纪录片里,他带着钢琴家、日本籍妻子濑田裕子去逛户部巷,结果偶然发现面窝时兴奋得像一个小孩,“几十年了,来武汉那么多次,我还是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摄影机记录了他想吃又怕烫的小细节,“哎呀我们放一放,放凉了再吃。”

曾多次促成盛中国到湖北剧院演出的现任省演艺公司负责人梅鹏程提到,自己第一次邀请盛中国应该是在“非典”期间,“按理说那时候票房可能会受影响,但结果竟然爆满。”而多次跟盛中国打交道的他提到,盛中国为人“没有一点架子”,对于住宿、交通、饮食的要求“绝不挑剔”。

这个说法受到了琴台音乐厅的认可,作为盛中国最后几年最常去的武汉演出场所,这里留下了大量盛中国的风采,尤其是一年一度面向少儿做“音乐普及”的“打开艺术之门”,盛中国面对100元一张的最高票价绝不推脱。音乐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楚天都市报,给盛老师打电话邀约,是一请就来,“他喜欢和孩子们互动。”

C 一万遍《梁祝》说一万种不同心情。今年失约武汉成这座城永久的遗憾

去年7月30日,是盛中国最后一次在武汉演出。而在来到武汉之前,他已经住了一周的重症监护室,当家人纷纷反对他这么快重回舞台时,盛中国却带着妻子准点在琴台音乐厅彩排,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盛中国提到,事业对自己而言就是“打仗”,“不能让喜欢我的观众失望。”

看过盛中国演出的武汉乐迷有许许多多,大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盛中国的《梁祝》。几乎每一次在武汉的演出,盛中国都会拉起这首协奏曲,他曾提到,有人统计过,自己演《梁祝》已经将近一万场了,“我为什么总会选择拉这首作品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应听众的要求。但其实,每一次演奏我都不会按照固定模式去拉琴,每一次拉这首曲子,都可能会有新的灵感和感悟。”

除了《梁祝》,总是与盛中国联袂出现的濑田裕子也是武汉观众熟悉的。这对音乐上的伉俪携手出场,已经成为盛中国音乐会的标志,而在台下,这对夫妻的感情也令人羡慕。

此前在接受楚天都市报采访时,盛中国提到,“爱人这层关系”对两人演奏的音乐是有影响的,“平时在一起生活,让我们的默契比其他人要强得多,在舞台上,我们配合起来就更得心应手。”

与濑田裕子携手,盛中国往往是为了“打开艺术之门”而来,这位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大家在晚年也醉心于音乐教育,他总说,音乐是一条线,能把这世界每个独立的人“串起来”变成一个社会,“教会大家美、善良、同情。”

琴台音乐厅方面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今年7月启动“打开艺术之门”时,他们也曾第一时间想到联系盛中国、濑田裕子夫妇前来武汉演出,当时盛中国就以“身体确实不好”婉言谢绝。而这,也最终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