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汉阳贡院牌坊藏身居民楼群中 全国亦属罕见(图)

发布时间:2016-10-06 09:50:11来源:SRC-6806

    惟楚有才,汉阳尤甚。

早在明清时期,汉阳即是学风极盛、人才辈出之地。

然而,武汉的文化教育气息可不是在现代随着大学生的增多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即是学风极盛、人才辈出之地。

至今仍屹立于汉阳阳新路南端东侧的贡院(共勉)牌坊,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勤学之世风、楚才之济济……

汉阳贡院牌坊 藏身居民楼群中

9月25日,记者从汉口驾车经晴川桥,过铁门关,再上汉阳大道,行约一公里,左拐进入阳新路。距该路南段数十米处东侧,有一简陋洗车坊。从洗车坊东望,即是共勉街,举目可见坐北朝南的贡院(共勉)牌坊,它结构严实,气魄宏伟,给人以朴实厚重之感。

这座花岗岩牌坊虽地处居民楼群之间,且因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表面斑驳陈旧,但其威严的气势,丝毫未减。牌坊东侧地面上,有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铭牌,上面介绍道:“共勉街牌坊属中国传统建筑,建于清中叶。共勉街原是汉阳县学所在地,明清时为考场,亦称贡院……。”

据悉,旧时一般形如牌楼的建筑物,均是用来纪念封建礼教即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物。然而,这贡院(共勉)牌坊却是当今武汉市内尚存的为学子而立的古文化牌坊,且在全国亦属罕见。

《汉阳区志》载,明清时,此地系乡试会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这牌坊就是通往县学标志物,称之贡院牌坊,寓有“荣耀之地”的意境。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武汉的文化教育就在湖广内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了。

古时这牌坊前还另立有一碑,镌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此碑石于1958年遗失,后在建桥街办事处石阶上找到,但碑石已残。

专为学子而立 全国亦属罕见

记者看到,该牌坊立于一居民小区北面铁栅栏外的绿地上。当地居民们来来往往,却并无驻足观察者,似乎对它早已熟视无睹。

眼前的牌坊,六柱五门,每根立柱高约6米,正门宽3.6米,两边门宽依次为1.6米和2.3米。每根柱子顶部都有一个小石狮。这些小石狮虽然相貌有些风化,但体形微胖,与平常所见的精干威严的狮子相比,这些胖乎乎的小石狮颇有点“萌萌哒”!

不过,记者一行发现,牌坊第五个门上的额枋有明显的裂痕,露出钢筋混凝土。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这是清朝中叶用花岗岩筑的吗?

随行的地方志专家介绍: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时,该牌坊损毁一门,残存5柱4门。1995年,汉阳建筑开发公司因工程之需将牌坊向北略微移动,并用钢筋水泥拌白色瓜米石补齐缺损的那一门,以6柱5门的最初模样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有裂痕的那一门,正是21年前重新修补的。

旧谜解开,新的疑问又来了。既然是为贡院立的牌坊,怎么又叫共勉街牌坊呢?

这里就有一段地名的演变了。清嘉庆《汉阳县志》记载这里为县学所在地。古时,县学是指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供生员就读的官办学府。科举制度下,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学生)称庠生,俗称秀才。

1990年版《武汉地名志》对于“共勉街”解释:此地是明清时期乡试、会试的考场(亦称贡院),县学前有牌坊,附近有客栈,接待四乡考生。考生进入贡院均经此牌坊,此坊故称贡院坊。此街得名贡院街,后谐音讹为共元街。上世纪40年代改名共勉街,1967年改名火炬后街,1972年复名。

后来,牌坊就依地名而称改为“共勉街牌坊”啦。

见证汉阳 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

贡院牌坊深深打上汉阳文化教育的烙印,印证汉阳文化教育的发展。

汉阳古城不仅是唐以后历代汉阳县、郡、军、府署衙所在地,而且也是唐宋以后汉阳境内的文化教育中心。据成书于新中国成立初的《新辑汉阳识略》载:汉阳府学(即府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育机构)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汉阳在此间创儒学于枫栖山(今凤凰山,在共勉牌坊北约一公里处)麓,学风日盛。

宋哲学家程颐弟子在汉阳知军(官名)游酢(人名)临政之余,常召弟子讲学。朱熹弟子、知军黄干,在自己的府衙后面的枫栖山依山筑屋,建周、程、游、朱(周敦颐、程颢、程颐、游酢、朱熹)祠,推崇教化程朱理学,一时间江汉学者纷纷前来就学。

清康熙年间,汉阳除有府学、县学及乡塾以外,还在城内建有晴川书院、黄公书院、崇正书院、凤山书院等,贤儒名士纷至沓来,游学于汉阳城。明清时,汉阳城内的县学设贡院,为朝廷和各级官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新辑汉阳识略》记载: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清嘉庆九年(1804年),从汉阳府学、县学贡院考出的文科进士(具有高等学位、职称的知识分子或官员)竟达123名之多。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汉阳府学、县学考取举人572名。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被朝廷和地方官府任用的官员。当年汉阳的文化教育在湖广乃至全国的影响由此足见一斑。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晴川书院,历经三百余年,发展成为当今湖北省示范中学--武汉三中,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这所名校,距贡院(共勉)牌坊仅咫尺之遥,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勤勉求学之风延续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