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建黄鹤楼
图为:如今的黄鹤楼景区游人如织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摄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陈凌燕
试问,谁人不知黄鹤楼?
它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被誉“天下江山第一楼”;它有1800年历史,期间兴废建毁达20余次;无数文人墨客借它抒怀,留下大量经典诗句;它与武汉血脉相通,武汉称为“江城”,就源于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日历标签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曾作为“军事楼”,后演变成为观赏楼。可惜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好,又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动工,1985年6月11日,黄鹤楼建成对外开放。
总设计师忆当年 曾放话建不好楼就去跳长江
原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向欣然,是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日前,78岁的向欣然在家中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为黄鹤楼,我做了三件事。”说起黄鹤楼,老人双眼闪光,眉宇间带着自豪,“第一件是设计出它的样子,并建造完成;第二件是明确它的功能,曾有人提议做酒楼,有人建议当博物馆,而我认为它应该用来展现黄鹤楼历史文化、体现它千余年的历史深度;第三件是将它建成公园景区。”向欣然说,从1978年启动重建计划到2000年公园最后一个景点完成,历时22年,工程几乎占据了他整个职业生涯,“我自己有两个儿子,但我一直把黄鹤楼当作第三个儿子。”
回想黄鹤楼的重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比如,为什么要重建?要建成什么样?重建前,有据可查的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清朝的同治楼,建于1868年,1884年毁于大火。1978年湖北启动重建黄鹤楼工作时曾遇到不小争议,当时有人觉得物质条件这么有限,花几百万修这个楼干什么?还有人觉得,建黄鹤楼会收不回成本……最终证明,重建黄鹤楼,对武汉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延伸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设计师人选也经历变更。“最初项目并不是交给我,是由另一位资深建筑师负责,我只是帮他绘制效果图。后来院里成立了黄鹤楼方案设计攻关小组,我负责设计辅助方案。没想到经过专家多次修改、调整、评审、讨论,我的补充方案反客为主,被确定为推荐方案。”巧的是,据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资料显示,抗战结束后,湖北曾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主持重建黄鹤楼,后因种种原因搁浅。若干年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向欣然,成为了黄鹤楼工程的总设计师。
“我一直在想,这个楼修起来,怎么能让人一眼认定它就是黄鹤楼?它必须保有黄鹤楼的历史基因。权衡再三,我选择以清朝的黄鹤楼为设计原型,就是因为这幢楼在很多人心中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有历史照片留存,它能与人们更好地产生共鸣。在造型上,考虑到重建后它位于蛇山上,因此我的设计为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任何角度看都巍峨壮观。”1980年2月,向欣然提出的“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进行再创造”的方案获批,历时1年7个月的黄鹤楼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才画上句号。
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室内设计、黄鹤楼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等考验。“在黄鹤楼工程实施的第一次各方协调会上,市领导问我,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我回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向欣然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向欣然笑着说,别看我口出“狂言”,其实是有底气的。在建设过程中,他全情投入,全部150张设计图纸基本上手绘完成。由于极度劳累,体重急剧下降。“1985年黄鹤楼竣工落成典礼上,我只想大哭一场。”向欣然说,他多次看到游人掏出黄鹤楼的资料照片与新楼比对,“对,黄鹤楼就是这个样子”“比以前的更好看”,这些评价让他备感欣慰。
随后,向欣然继续推进黄鹤楼公园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搁笔亭、涌月台、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景观式服务建筑。“2000年退休前夕,我刚好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的设计与建造。”
如今的黄鹤楼游人如织,是无可争议的武汉名片。“能参加黄鹤楼的重建,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说。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