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23时30分,随着末班车抵达,地铁站出入口闸门缓缓落下,武汉地铁的夜间模式开启。
记者经过持续近一周的夜间探访发现,每晚地铁收班后,3000余名武汉地铁员工分赴全线167座车站、12个车辆段和停车场以及237公里长的轨道上,清点票款、轨道探伤、道岔检修、保养列车……凌晨时分的武汉地下俨然成为一座“不夜城”。
列车检修员陈鑫正在彻底检查零部件情况
工班组员在轨行区完成维护工作后,汗湿的后背
值班站长核对检修区间作业人员有无全部离开 记者张希祉 摄
运营列车归库,等待检修 记者张希祉 摄
“乘客您好,今天的列车服务已经结束,车站即将关闭,请尽快出站,感谢您乘坐武汉轨道交通列车,欢迎下次光临。”
7月9日23时30分,随着末班车抵达,广播准时响起,武汉地铁机场线、3号线、8号线三线换乘的宏图大道站开始收班。数分钟后,出入口闸门缓缓落下。在送走了日均300余万乘次的客流后,武汉地铁的夜间模式才刚刚开启。
记者经过持续近一周的夜间探访发现,每晚地铁收班后,3000余名武汉地铁员工分赴全线167座车站、12个车辆段和停车场以及237公里长的轨道上,清点票款、轨道探伤、道岔检修、保养列车……凌晨时分的武汉地下俨然成为一座“不夜城”。
末班车30秒内清客
值班员一路小跑扫遍每节车厢
“各位乘客好,终点站到了,请迅速下车!”9日23时30分,宏图大道站站台值班员尚曼一手提着扩音器,一手拿着对讲机,一路小跑着清查每节车厢。一位低头玩手机的女孩显然没注意到列车已到终点,一直没有起身。尚曼快步跑到她面前,提醒她迅速下车。
尚曼说,每天都会有乘客因玩手机或小憩而忘记下车,她必须以最快速度上前提醒,确保在30秒内完成清客程序。一旦耽误,乘客很可能会被列车直接拉往车辆段。“我是武汉地铁开启夜间工作的第一班岗,必须分秒必争”,尚曼说。
11日23时42分,随着当日3号线最后一班车抵达三金潭车辆段,当天3号线运营全部结束。记者看到,列检库内每条轨道上都停放着一列3号线列车,如同一支支等待发射的箭。
刚刚走下末班车的列车司机徐凯填完工作表后就直奔司机公寓休息,第二天一早还要早起上岗。去公寓的路上,他边走边对记者说,开末班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得留心车上有没有乘客被误带回车辆段,“再就是开关门时要观察,报站要准确,不能放松警惕。”
连夜清点票款
小房内硬币撞击回声“震耳欲聋”
初步确认乘客全部出站后,宏图大道站值班站长黄锋的夜间工作正式开始:他首先在车站全面巡视一遍,重点检查卫生间、站厅、站台盲区等。确认没有乘客滞留后,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将7个出入口、14台自动售票机、34个闸机和2个客服中心关闭,随后开始一天中最繁琐的工作:清点票款、填写报表。黄锋计算过,一个业务熟练的客运值班员要完成卸箱、清点、装箱、加封票款以及填写报表等一系列操作,起码需要两个半小时。
黄锋介绍,为了安全,清点票款的房间四面无窗,面积仅约10平方米,只有当班值班站长和票务工作人员有权限进入,该房间内24小时无死角监控。
据武汉地铁运营公司有关人士介绍,清点时工作人员主要对硬币、纸币分类,还要根据白天补充进去的硬币和纸币总额进行抵消,据此算出当天车票收入的总额。
“长时间使用的硬币和纸币还是有些脏的,尤其是纸币,在机器清点的过程中会产生灰尘。工作人员如果有鼻炎或感冒了,必须戴上口罩。几个小时工作结束后,手都是黑黑的。”上述人士说,清点机基本每月都要进行清洁、保养,从机器内清理出的灰尘有时能堆两三厘米高。
此外,在清点过程中大量硬币会在清点机中互相碰撞,发出的声响在10平方米房间内持续回荡,用“震耳欲聋”形容一点不为过。像光谷广场站这样的超级大站,回收的硬币数量巨大。当日清点完毕后,部分工作人员耳边还会伴随短暂的嗡嗡回响。
隧道内“探伤”检修
脚蹬2公斤重绝缘鞋排查每个螺丝
“设备正在操作,请现场人员做好防护。”10日凌晨1时许,记者刚刚跨进车控室大门,耳畔便传来行车值班员江钊的声音。
记者发现,车控室对讲机里的呼叫声此起彼伏,江钊有条不紊地与各环节进行协调沟通,宛若车站的“最强大脑”。另外,他还要配合夜间作业技术人员的清点登记,确认区间停电与维护作业的时间。
随后,记者在已断电的隧道内探访,见到了武汉地铁3号线汉口一工班工班长李锐和他的12人检修队伍,他们正在联合信号班开展线路巡视、信号设备检修、道岔检修、轨道探伤等工作。“地铁每天都要跑,轨道上的设备需要一一检查,每天凌晨零点到4点,我们要负责隧道里的钢轨检修,按规定进行检测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虽然已是凌晨,隧道的温度并不低,检修工人的衣服都已湿透。“热倒不是最难受的,关键是湿度太高,衣服一会儿就湿透了,汗黏在身上始终干不了,我们这绝对锁住水分啊。”李锐一边搬着检修器材,一边自我调侃。记者查看湿度计,此时指针指向94%。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检修工班的技术工人们脚上的鞋又厚又沉,鞋底超厚。李锐介绍,这是专用绝缘鞋,作业时穿上它主要是为了防静电以及防重物撞击保护脚趾。鞋面可承受一个成年人的踩踏后不变形,鞋子底部内嵌钢板,每只鞋仅自重就超过1公斤。
26列车接受车底“手检”
14人小分队
与5小时“空窗期”赛跑
列车停入列检库后就由另一个团队接手,他们自称是一群与“空窗期”赛跑的人。列车夜间结束运营后到次日清晨上线运行前,留给他们的作业时间只有5小时。
车辆检修以班组为单位,一个班组14个人,每列车需3个人花费4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12日晚,三金潭车辆段值班工班长朱浩率领他的团队,负责26列车的检修工作。
检修员陈鑫在车底检修时始终弯着身子仰着头。记者观察发现,有时为了通过车底狭小的空间,他甚至要将腰弯到近90度的直角。
拿着强光手电筒,陈鑫沿着地沟缓步前行,查看每一个设备,不时用手去触摸各类线缆插头检验其锁紧程度,或轻捏一下空气弹簧看其密封情况。他说,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有各种痕迹的位置,必须要用手指触摸以排除部件外部损伤的原因。而对于转向架上部与车体之间的位置,以及车轮踏的上侧这些手电很难照到的部位,他还会踮起脚尖,侧着脑袋,将手尽力伸进去触摸。列车上12个转向架共4152个螺丝,陈鑫不管是用手触摸还是用眼观察,一个也不能放过,120米的车体走完需要20分钟。
凌晨4时,值班站长黄锋打开屏蔽门,用手电照亮站台轨道,仔细搜索乘客从列车与屏蔽门缝隙处滑落至轨道内的物品。他说,不要小看那条几厘米宽的缝隙,手机等物品最容易从此处滑落。
“一位乘客曾经从宏图大道坐地铁前往机场,不慎将手机遗落到站台下,直到登机前才发现手机丢了。他在与我们确认后,放宽心飞国外旅游了一圈,回来才领走他的手机。”黄锋笑着说。
凌晨4时30分许,夜间检修完毕的3号线首班车分别从三金潭车辆段和升官渡停车场开出,它们分区段首先跑完全线,对线路情况进行一次例行测试,这列车通常被称作“轧道车”。
清晨5时45分,宏图大道站各个出入口全部打开,所有工作人员到岗,静候首班车和首位乘客的到来。
记者张希祉 张晟 通讯员曾斯 产启斗
(作者: 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