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百余份地图见证武汉40年变迁

发布时间:2018-11-02 09:13:48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黄老先生和他收藏的地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治涛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通讯员陶火应

不同时期的地图,就像是记录城市变化的“笔记本”。家住新洲区邾城街的78岁老爹黄仕恒,近日就向记者展示他40多年来收藏的各类地图400册(张),其中百余份地图展示了武汉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

小地图见证“轮渡武汉”

上世纪70年代,在新洲一家建筑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黄仕恒,经常跟着公司项目四处奔走,对地图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黄老先生卧室的显眼处,摆满了他从废品回收站淘回的各种大幅地图、地图册。记者随手翻开一册1979年出版的《武汉市区交通图》,地图上最显眼的就是穿梭于长江之上直达武汉三镇的众多轮渡线路图。“这张地图上显示,当时横跨长江的桥梁只有长江一桥,而着重标注的武汉关、汉阳门等十余个码头,是武汉人轮渡过江的最直接见证。”老人笑着说,如今武汉建成的过江桥梁、隧道近十个,城市交通飞速发展可见一斑。

一幅出版于 1976年的丝绸材质《新洲县地图》,被黄老先生视作藏品中的宝贝。在这幅地图上,倒水河李集到孔埠段的河道,与现如今的河道并不相同,有明显的改道,很多新洲居民也未必知道缘由。黄仕恒了解到这块区域在上世纪80年代是常年渍水的低洼地,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政府用两年时间重新开掘,截断了倒水河与涨渡湖的通道,缩短倒水河入长江的距离,终于解决了洪涝渍水,并造就了今天的涨渡湖湿地。“一份小地图,浓缩了当地历史、农业、生态等变迁。”黄仕恒表示,他也因此对收藏地图着迷,并陆续收藏了武汉城区地图四百余份,见证着武汉40多年变迁。

废品回收站的“座上宾”

以前工作时,黄仕恒与外地的两个弟弟书信来往,常一次性购买大量寄信用的邮票,渐渐对集邮产生兴趣,后来又开始收藏图书,退休后更是将退休工资用于购买各种藏品。几十年来他已收藏2万余册图书、各种民俗器物,收书时他出手大方,老人也成为各大废品回收站的“座上宾”。“在各种地摊、废品市场淘书时,我发现很多有趣的地图,后来才专门花心思淘地图册。”黄仕恒介绍,收藏地图册常让他有意外的惊喜。比如那幅丝绸材质的《新洲县地图》,就是从三大麻袋的旧书中翻出来的。他说,几年前听说社区一名老干部去世,家人变卖他留下的几袋图书,“我一路追到废品站,都买了下来,在旧书中翻出这份新洲地图。”

热衷收藏各种图册的黄仕恒,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资料库”。10多年前湖北大学一名教授曾带着三名研究生找到黄仕恒家借阅地方文献资料,当时这名教授先是到新洲区档案馆查资料,却没查到,后来从黄仕恒的收藏中搜集到所需的相关素材。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代变迁

黄仕恒介绍,除武汉城区各个时期的地图,他还收藏外省、外国地图。前不久,一位熟人去日本旅游,带回来不少当地的旅游地图,黄老辗转从其手中买下厚厚的一叠。“我的一个弟弟在测绘学院工作,他偶尔也会赠送我一些地图册。”黄仕恒告诉记者,虽然武汉的民间收藏家很多,但收藏地图的藏家却不多,而他自己收集各种地图的过程也很曲折,但老人坚信,地图最直观地记录着时代变化,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除了与各种民间收藏家交流,黄仕恒也热衷于分享自己的藏品,近年来他先后向新洲区博物馆捐赠两块碑刻、向当地国学馆捐赠上千册图书。他表示,如果有需要,他非常愿意拿出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地图,让市民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