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三滴水床再现民俗情致
发布时间:2014-10-22 19:58:29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在这里,全景展现中国的民俗风情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全景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展厅

  荆楚网记者 肖梦吟

  在中南民族大学校内的南湖之滨,有一座傍湖建筑,远观可见五彩琉璃瓦缀以飞阁重檐,藏身在树丛之间,显得极具风情,这是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2600平方米,6个展厅分布在内院四周,馆藏29个民族的一万多件文物及图片,其中有不少孤品。据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介绍,2013年,该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内高校获评定级的三座博物馆之一”。

  镇馆之宝:耗时千日的三滴水床

  记者在民族学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张古香古色的床,有个别致的名字——“三滴水床”,具有鲜明的土家族风格。整架床分为里、中、外三层,里面的一层为床,中间一层摆放着两个茶几,即可摆放小物什,也可做装饰用。外层是脚踏板连着床框。床框四周全部是雕花作品,以果子、辣椒、鱼等为主。

  “这可是镇馆之宝!”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的一句话,引得众人纷纷围观。据刘卫国介绍,三滴水床来自湘西永顺,1988年从当地征集而来,是土司司长家的遗物。不过这名字可是有故事,源于湘西妹娃们出嫁时哭嫁,取泪水滴答之意。

  这么一个有故事的物件儿,更神奇的是没用一颗钉子拼接。“这床工序繁杂,整张床均由木头本身衔接,耗费工匠近千日。更牛的是,当时没图纸,所有的东西靠工匠记忆,很不容易。”刘卫国说。

 

三滴水床

 

 

三滴水床

  小小洗脸盆架再现“巴楚之争”

  “几十年来,我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木雕洗脸盆架。”刘卫国的这句介绍,让记者对“虎踩凤”的期待值直接破表。

  深棕色框架,缀以各式金色条纹,若用现在的话形容,绝对高端大气上档次。尤其是架身的图案,“双龙戏珠”、“喜鹊闹梅”、“三鱼共头 ”惟妙惟肖。在盆架底部,雕有5根虎腿,踏在凤纹之上。“这个洗脸盆最有特色的就是这虎腿,‘白虎’是土家族的图腾,巴文化的象征,‘凤凰’是楚文化的象征,‘虎踩凤’象征着巴楚文化的纷争。”

  “这盆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湖南吉首一个土家族家庭的柴火房找到的,很难得。”据刘卫国描述,当时湘西的居民文物保护意识并不强,很多做工精美的物件儿,不用就被丢弃了,他们奔波多日,才找到这珍贵的“虎踩凤”。

  京族已消失的孤品“大红旗袍”

  博物馆的橱窗里,一件状似中国传统旗袍的绣花彩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件衣服色彩绚丽、做工精细,大红的主色调,金色的镶边,胸前一条刺绣金龙生动传神。

  如此华贵且独具民族风情的衣服,让记者不禁产生取来试穿的冲动。

  据刘卫国介绍,这件华衣是京族的“绣花彩”,跟博物馆另一件京族“金丝绣对联”凑成一对,是京族哈公作法事祭海时穿的宗教服装,上面所绣的图案有龙和波涛美到震撼,带有很浓郁的宗教气氛和海洋风格。

  这是记者最喜欢的一件藏品。不过听闻,随着时代进步,京族早已放弃了这样的造型,改穿汉服,“绣花彩”在全中国就只有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堪称绝版。

 

绣花彩衣

  扒一扒 那些你不知道的稀奇事儿

  水族婴儿背带: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比于孤品绣花彩,如今,在水族聚居区,马尾绣依然可见。

  在织锦展区,记者看到的水族马尾绣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是各种几何图案,下半部为背带尾,有与主体部位相呼应。色彩的艳丽,让马尾绣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很多图案,只能猜个大概,不过,这并不影响它足以“诱人”。

  要不是看介绍,记者并未猜出这样一件织品,影响了无数水族妇女。看似简单的马尾绣背带需52道工序1年时间才能完成,经久耐用,是水族妇女背小孩的专用工具。

  遗憾的是,虽然已成为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使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了。

  黎族的纹身:从头到脚的密集圈圈

  在黎族展厅闲逛,有张绿色底纹的照片,勾起了记者的注意。

  照片上,两个黎族女子,眼神充满迷茫。其中一个脸和鼻子上画着长长的黑线,脖子到胸前的位置,更是无数个黑点,而另外一个从脚到大腿都是各种形状的线条,仔细看,有点密集恐惧症。

  旁边的文字,解开了谜,这是黎族的纹身。

  3000年的纹身历史,直至20世纪50年代,除了赛方言女子之外,依然流传。从10岁至15岁开始,按脸、背、胸、腿、手的次序,用几年时间分段进行,婚前纹完,看看介绍,略吓人。更意外的是天然的纹身方法,藤条刺在拍针棒的拍打下将皮肤刺破,并敷上植物染料,等创口愈合后脱痂。

  这样的纹身,听说很神圣,包含着对幸福的期盼,也许,这才是黎族女子能忍受剧痛的原因吧。

 

黎族纹身

  记者手记

  收藏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记录

  “这里的很多藏品,外面已经找不到了。”这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刘卫国一直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在民族学博物馆里,一个个的孤品是稀有的宝藏,更是不少民族仅有的记录者。尽管,如今的民族学博物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不过在刘卫国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正在建立并完善‘南方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正在消逝的东西,一点点的手记保存下来。

 

 

 

 

 

学生在参观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