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5四川采风行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聚焦四川非遗]十年跋涉艰辛路 泸州非遗呈异彩(图)
发布时间:2015-08-06 08:40:39来源:四川新闻网进入电子报

  踩山活动。

  四川新闻网泸州8月5日讯(记者 岳东 张骥 周鸿)泸州,古称江阳,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漫长的历史岁月,泸州先民为酒城儿女留下了无数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目前,泸州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6项。同时,该市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名。其中,白酒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泸州非遗申报成果名列全省前茅,川南首位。

  自2004年国家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后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泸州的非遗工作者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奔走在田野山村,发掘搜寻散落在历史尘埃的宝贵记忆;整理成一卷卷非遗文献资料和150余个项目档案;在山间地头、院坝作坊、舞台广场,组织了上百次的传承传习与展示展演,让一大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在动态中得以传承,并再现生机,让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川南方阵的排头兵, “非遗”二字已成为广大市民耳熟能详的字眼,一大批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重现生机,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已成为泸州文化的靓丽名片,让泸州这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非遗保护富有成效而更加亮色。

  抢救性保护 四级非遗名录日臻完善

  十年来,该市在“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域范围的非遗资源普查,发掘整理出非遗资源项目218项,经过整理、筛选和提炼,已成功完成四批国家、省、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收集归档了200多卷文字、音像资料,实现了对泸州非遗资源抢救性的保护保存工作。

  据了解,该市现已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50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46个,同时,经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确认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4名。其中,白酒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泸州非遗申报成果名列全省前茅,川南第一。

  生产性保护 非遗阵地建设已成网络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又是“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泸州市非遗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泸州已规划建设完成 4个国家级项目:“分水油纸伞传习基地”、 “泸州老窖酒”三星街传承基地、“先市酱油传承基地”、“古蔺郎酒”二郎滩传承基地和省级项目“护国陈醋传承基地”、“仁和麯药传承基地”、“川南苗族踩山基地”、“构树皮造纸传承基地”“月母鸡汤观音场传习基地”、“符氏热灸医技传习所”等一批传承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生产性保护”传承的基地网络。

  其中“分水油纸伞厂”和“先市酱油食品厂”两个项目已分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第二批生产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与此同时合江县、泸县、纳溪区等地相继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示)馆”,与以上各“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承基地”一道,共同形成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的阵地网络。

  非遗进校园 可望实现薪火相传

  十年来,泸州着力推动民间传统表演类、工艺类非遗在校园的传播与传承,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泸州市非遗传习所”和合江县川剧团分别在泸师附小、泸州天府老窖中学、泸州高等职业学院、合江实验学校建立的“泸州河川剧艺术传承基地”,教学成果已初步显现,深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泸县“雨坛彩龙传习基地”培训的“童子龙”、“百和莲枪传习基地”的课间“莲枪舞”;叙永“咪苏唢呐传承基地”课余吹奏班、“古蔺花灯培训学校”、合江“福宝唢呐传习基地”、江阳 “蓝田花船传习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园“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承基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泸州分水油纸伞还成功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开全省非遗项目入选教材之先河,并同时在分水学校和泸州特教学校建立了校园传习基地,最近,泸州已制定出非遗进校园的三年计划,非遗进校园的影响将愈来愈大。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