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新时代湖北讲习所

全媒体访谈之四:确保脱贫质量 决胜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8-02-05 17:11:59来源:湖北日报

确保脱贫质量决胜脱贫攻坚

—— "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访谈之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摘要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图为:1月25日,受邀嘉宾张杰(右二)、刘睿(左二)、明昌根(右一)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琼瑶(左一)访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杨平摄)

 

同步小康,不落一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省实现91.7万人脱贫,1013个贫困村出列,如期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最艰巨的任务依然是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新的征程中,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打好、打赢我省精准扶贫攻坚战?1月25日,湖北日报举行第四场“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访谈,邀请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和基层扶贫工作者一起探讨。

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脱贫攻坚要由“量变”向“质变”跃升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这意味着脱贫工作的重心要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我省扶贫工作如何体现和践行这一要求?

张杰: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就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贫困”,能够确保兑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我省严格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脱贫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科学调整脱贫计划,按照2020年全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总要求,经省委、省政府审定,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我们调整了全省2017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滚动计划;明确脱贫验收标准,将国家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验收标准,将贫困发生率低于2%、脱贫人口错退率低于2%、漏评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作为贫困县“摘帽”标准;严把脱贫退出关,检查验收贫困县摘帽和贫困村出列质量,对没有达标而退出的对象实行回退,进一步开展帮扶,直到达到质量要求再退出,经常性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把脱贫质量作为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履行扶贫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抽查巡查、明察暗访,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综合督查,确保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刘睿:过去脱贫工作关注的更多是脱贫的数量,如今,更加注重脱贫的质量,标志着扶贫攻坚进入了一个内涵式发展阶段,不再简单看有多少贫困户脱贫,而是看这些贫困户脱贫后能否稳定、是否会返贫。

注重脱贫质量,脱贫的效果要由“量变”到“质变”,让贫困户具有稳定的、长效收益保障和摆脱贫困的信心。这需要贫困户、政府、企业三个层面的努力:从贫困户的角度,首先建立脱贫信心,掌握一门技术,实现“帮我脱贫”向“我要脱贫”和“我能脱贫”转变;政府层面,扶贫干部要深入贫困户,了解贫困户在现阶段的困难和“我要脱贫”中的深层需求,整合政策、融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市场渠道,精准提供帮助,达到贫困户“我能脱贫”;企业层面,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要彰显责任和担当,帮助贫困户“既丰产又丰收”。作为扶贫科技工作者,重在从“扶智”发力,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帮助贫困户建立信心;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项目,通过技术研究、产品分析,帮助企业把农产品变商品,打开销路,从而带动处于种植环节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

攻克“坚中之坚”要有非常之策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幕阜山区。我省将以什么样的“非常之策”破解“贫中之贫”?

张杰: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结合实际,我省确定了9个县、507个贫困村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制定了《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三个新增”的要求,以稳定脱贫为中心配置资源,集中政策、财力、人才等优势,拿出真金白银,打实政策“组合拳”,着力打好产业扶贫等攻坚战,确保各类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解决9个深度贫困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瓶颈制约问题,夯实发展底盘,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人口脱贫奠定坚实基础;认真落实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基本产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乡村治理。重点围绕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返贫、饮水与住房不安全的问题,着力遏制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刘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要有“非常之策”。

所谓“非常之策”,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靶向深度贫困地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村干部力量不强,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对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要辩证地看待,深度贫困落后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自身条件,无法将原始、天然的农产品向优质商品进行有效转化。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扶贫工作方法,重点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通过精准培植产业、精准服务产业,打造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引擎,促进各方资源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明昌根:竹山县目前有5个深度贫困乡镇、10个深度贫困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在县级财政使用上,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方倾斜,不遗余力地支持乡村道路、水利、产业基地、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发展制约瓶颈,降低群众生产成本,解放贫困群众的劳动力。围绕以贫困户和产业为中心,因地制宜打好政策组合拳,金融扶贫助推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强劲动力,主体培育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对帮带能力强、效果明显的市场主体给予政策及信贷奖励。中长短结合,推动产业齐步走,既鼓励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贫困户快速增收,又突出产业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标准化建设,发展光伏等长效产业,使贫困户持续增收。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并扶,推动群众发展产业动力。依托“十星”文化,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强化群众主体意识,筑牢精神支撑。

从基层看,最难的是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当前扶贫政策好、投入资金多,有的地方却换来群众的不满以及争贫现象的日趋严重,这绝不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初衷。因此,推动精神脱贫至关重要,基层干部要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上下功夫,方式上进一步创新、灵活、与时俱进。

强化扶贫监督执纪问责

坚决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突出问题

主持人:作风建设事关脱贫攻坚成败,作风过硬,才能更好地攻城拔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和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治理要求。我省如何防范和治理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张杰: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作风不实是精准扶贫、特别是确保脱贫质量的天敌。精准扶贫是在最落后的地方、面对最弱势的群众、做要求最高的工作,很多扶贫干部为精准扶贫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突出贡献,甚至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客观上看,基层干部的作风与思想观念与这一高要求是有差距的,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目前在扶贫开发中确实存在着作风不实、弄虚作假的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地方、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很坏,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克服和解决。

省委办公厅制发了《关于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集中治理工作方案》,从去年12月开始,到今年6月结束,重点围绕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到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等六大方面开展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填表报数、作假作秀、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扶贫腐败等问题,确保脱贫质量。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重点围绕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6个方面,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工作,从作风上查问题、找原因、寻对策,有针对性地整治突出问题。

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加强对扶贫领域监督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省政协开展调研性民主监督,省纪委开展大数据扶贫政策落实行动,省委巡视组对重点县开展专项巡视、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等等,这些行动有效纠正和克服了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

刘睿:“数字脱贫”“作假作秀”“表格满天飞”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比如,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把“聪明才智”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精准扶贫政策越来越实,很多工作都要到村、到户、到人,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使日后的考核、检查、评估有依据,这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然而,部分单位、部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形式繁多,实质雷同,过多过滥、重复繁琐的报表让基层同志难堪其扰,影响到正常扶贫工作。我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太严重。有句话说得好,“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真正释放基层干部干事的活力,及时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严惩不贷。

明昌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基层主要表现为“三多”,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往往导致基层干部没有充足的时间走访、了解实际情况,最终影响群众认可度。

在反对形式主义、加强扶贫干部作风管理上,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管理,完善工作队管理机制,对扶贫工作不扎实、政策不落实的“挂名式”“走读式”扶贫干部进行通报,情况严重的予以召回,倒逼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强化信息管理,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减少乡村“表格文字满天飞”等现象,让扶贫干部腾出更多时间、保证足够精力,入农户,进村庄,多调研,多思考,将精力更多用在为群众谋发展、解决问题上。整合考核资源,防止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杜绝新形式主义出现,多运用“大数据”手段对扶贫政策落实进行监督,对扶贫领域政策落实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脱贫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做到早防控、早发现、早治理,对极少数胆敢向“扶贫奶酪”伸手的违纪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惩处,确保政策落实精准、资金使用合理,为精准脱贫保驾护航。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孟静、胡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