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1年全国第一,虾蟹出口量多年领跑全国——
图为:朱英国院士(左二)在沙洋农场培育千亩超级水稻
图为:湖北的小龙虾已经“跳出”国门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戴辉 通讯员胡曼 图/本报记者万多
湖广熟,天下足,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对两湖地区尤为倚重。而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北,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中,提出“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成为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坚实底盘。
4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在全国稳居第11位,全省淡水产品总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而禽蛋、蜂蜜出口更是连续8年全国第一。
■粮食 全省粮食总产全国稳居第11位
去年9月,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宣布,由朱英国院士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在沙洋农场试种成功,种植面积达1000亩,这也是富硒水稻首次在江汉平原成功种植。
已年过七旬的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是和袁隆平齐名的“水稻院士”。经过40多年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开拓杂交水稻雄性不育资源新领域,培育出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水稻,同被誉为“东方魔稻”,水稻新品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
作为湖北优质粮种的代表,朱英国的红莲型杂交稻走向全国,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地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已经超过1亿亩,还连续多年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等国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20%至50%。
也是在去年9月,湖北大学、武汉市农科院宣布,全国首个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在武汉研发成功,这项技术将使现有水稻亩产提高20%,还将使大米蛋白质含量提高30%,3年内这种“超级大米”将走向市民餐桌。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记者看到,多倍体水稻米粒黄豆大小,比一般的大米大一倍,堪称超级大米。“每千粒普通大米重18克至20克,每千粒多倍体大米则重36克至60克,而且多倍体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二倍体稻米高36.7%。”湖北大学教授蔡得田说。
来自省农业厅的信息,我省2013年至2016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00.3亿斤、516.8亿斤、540.7亿斤、510.8亿斤。四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在全国稳居第11位,在中部6省中稳居第4位。2015年粮食总产540.7亿斤,创历史新高。2016年全省粮食生产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粮食总产仍保持了510亿斤以上的高位。
■水产 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虾蟹“爬”向世界
梁子湖螃蟹、潜江小龙虾……我省被称为“千湖之省”,水域总面积2500万亩,宜养水面1360万亩,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淡水渔业第一省,小龙虾、鳝鱼、黄颡鱼、河蟹、桂花鱼等名特产品产量领先全国,其中小龙虾产量占全国的55%,鳝鱼产量占全国的45%,黄颡鱼产量占全国的30%。
今年6月开幕的潜江龙虾节上,潜江的油焖大虾、蒜蓉大虾被授予中国名菜称号,形成了一批以虾皇、小李子、八号虾铺、味道工厂、老字号油焖大虾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学名克氏原螯虾的小龙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舶来品”。5年来,湖北小龙虾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淡水产品。不仅省内以小龙虾为特色菜肴的餐馆、排档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湖北小龙虾还“爬”出江汉平原,进入北京、上海等地中高档酒店,还“飞”到拉萨、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城市。
记者昨从湖北省农业厅获悉,去年全省各类小龙虾生产总面积达到465.2万亩,产量达到48.9万吨,同比增加13%;小龙虾养殖产值达到195.79亿元,同比增加25%。潜江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基地,目前该市小龙虾加工企业达到13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2016年,潜江小龙虾加工出口创汇1.9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的60%以上,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150亿元以上,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等连续11年领跑全国。
去年,我省河蟹年产量18万吨,河蟹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二位,河蟹成为湖北省渔业继小龙虾之后的第二个百亿元产业。同时,我省河蟹出口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远销东南亚以及欧美地区。
昨日,记者在白沙洲大市场水产区看到,一车车活蹦乱跳的鲫鱼、鲩鱼、鳊鱼等正在过秤交易,白沙洲大市场水产协会理事刘少新告诉记者,前几天从这里发了200吨鱼回鱼到俄罗斯,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品批发市场,日均成交量达到3700吨,其中约25%销往武汉,小龙虾、螃蟹、鱼回鱼等远销俄罗斯、欧美以及东南亚地区。
湖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淡水产品总量2013年至2016年分别为410.37万吨、433.3万吨、455.89万吨和470.8万吨。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
■产业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舌尖上的产业”
福娃曾经是监利县新沟镇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今,该公司每年有16亿斤稻谷被加工转化:稻谷被加工成大米,大米作为原料加工成米饼、八宝粥,加工环节形成的碎米用来生产糙米卷,稻壳取代燃煤用来发电,就连稻壳焚烧后的炉灰,也被回收制成建筑材料。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舌尖上的产业”,我省正从传统农业转身为现代农业。比如周黑鸭,从曾经的菜市场小作坊,19年时间华丽蝶变成了一个估值百亿的上市公司,还在武汉形成了鸭原料、卤制品、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经过一道道流水线上的精深加工,转变成市场上畅销的商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一只鸭”成就一座城,“一只螃蟹”造就一座镇,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资源正在湖北壮大,一壶油、一提茶、一只鸭、一枚蛋……湖北粮、荆楚味,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汉水砂梨、采花毛尖、罗田板栗、利川莼菜……一大批湖北特色农产品声名鹊起。
■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居全国前列
记者从湖北省农业厅了解到,2013年至2016年,农业部每年对我省开展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四年中,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8.5%、98.5%、98.5%,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前三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从2013年起,我省探索了社区股份合作社“檀溪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春晖模式”、农机合作社“华丰模式”和“双丰收模式”、家庭农场“武汉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福娃模式”和“华山模式”,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
目前,我省农业园区主营收入过300亿元的园区有9个,过100亿元的园区有 26个,从业人员46.92万人,上缴税收142.66亿元。2013年至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0.91万亿元、1.18万亿元、1.29万亿元和1.44万亿元。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