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喜迎十九大

谋百姓幸福 暖万家灯火——“牢记嘱托、走在前列”系列述评之四

发布时间:2017-10-13 07:15:20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2013年7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市民之家考察,同工作人员交谈。(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纷繁各异的印记,而“民生”穿透岁月的折痕,毫不褪色。

每一次革新,都孕育着波澜壮阔的转折,但“民本”跨越历史的时空,历久弥新。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视察,心系人民,情牵民生,殷切寄望湖北“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寄望之重,激荡人心;期待之殷,激励荆楚。四年来,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

当困难职工拿到新房钥匙,搬出狭小蜗居,背后是数百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宏大规划;当退休人员拿到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脸上绽放笑容,背后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快步推进;当村民们坐在农家书屋,翻阅农技书籍,背后是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

每一个小小的片段,都见证着一份温润民心的情怀。湖北跨越赶超的这些年,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着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把紧为政之要——

谋民利,解民忧,共享发展

声声叮咛,犹在耳畔。保障民生,守望幸福。

触摸我省的脉搏,发展与民生同样紧迫。湖北属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还不富裕,民生保障任务繁重。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是湖北不辱使命的担当。在历次省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民生都是一个温暖而闪耀的字眼。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但要努力追求高质量、绿色的、民生的GDP。”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

这气场,凝聚成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集结成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奋进号角——

直面百姓之困。倾听民声、回应关切,少一些“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将就,多一份念兹在兹的尽心尽责。把民生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不掩盖、不回避、不懈怠,让民生成为湖北各级干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

补齐短板之缺。省委、省政府铿锵发声,“强化民生改善支撑,补齐共享发展短板。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各级政府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革除体制之弊。撤除藩篱,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刑事速裁试点改革、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等,最大程度便民惠民。

“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湖北勇毅笃行。

前进的路绝非坦途。5年来,既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阵阵寒意,也经历过特大洪灾的重大考验,但我省的民生改善力度始终不减,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左右。

今年初出炉的湖北民生成绩单庄严宣告:2016年,湖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元,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386元,比五年前增长5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5元,比五年前增长84.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持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2元。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经济基础。

医疗上,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6年的420元,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超过4823万人。

退养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增”,人均养老金水平较2012年提高了48.6%。去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数2.5万张,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500个。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低保方面,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补助水平476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年人均补助水平3736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4%、125%,保障标准领跑中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方面,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举措接踵而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00万人。

教育方面,近五年,累计投入资助资金118亿余元,受惠学生743万多人次,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五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700余万城乡居民,安全生产事故起数连续五年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刻录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从脱贫攻坚到普惠共享,从少有所学到老有所依,从收入均衡到就业保障,从环境治理到舌尖安全,6000万荆楚人民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直面第一民生工程——

聚民智,汇民力,攻坚拔寨

贫困不除,难言小康;群众不富,民生难安。

我省贫困人口存量大,2014年底,全省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0万人。容易扶的,先脱贫了,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

直面痛点、堵点,“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荆楚大地打响。在与贫困问题不屈较量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向贫困地区输入,一系列惠民生、促发展的好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

这是一场硬仗。扶贫难,难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在协同作战;难在筹措资金,助力脱贫。

破难之举唯在改革。改革考核办法,对贫困县的考核从过去看GDP,调整为看扶贫成效。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三位一体,形成大扶贫格局。以县为主体,强力推进扶贫资金整合,放大使用效益。仅2016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66.6亿元,其中省本级32.89亿元,比全国22省(区、市)平均投入高80.9%,创历史新高。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决战。要实现到2020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意味着平均每分钟要脱贫约2人。

重任面前,领导责任上肩。37位省领导蹲点联系37个贫困县,一包到底,不“摘帽”不脱钩;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上阵,不摘“穷帽”终不还;全省17074个扶贫工作队、93897名驻村干部脚印农家、倾情帮扶,实现4821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这是一场合力攻坚的歼灭战。“最大力度汇聚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最大程度精准扶贫。”力量在汇聚,一道道难题在决心、智慧和奋力作为中化解。

恩施市龙凤镇叶家槽,曾经寂静的山塆,从2015年5月开始,“长”出一个亮丽的移民新村。青瓦白墙、铁门木窗装饰的两层半小楼房排成两行,颇有几分别墅的风格。这个占地320亩、安置扶贫搬迁户169户的新村里,还建立了幼儿园、卫生室、生活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我原来的家离这里有4公里,是几间土墙屋,在一处陡坡上,生产生活都不方便。特别是夏天山洪暴发时,总是担心冲了房子。”贫困户李光耀搬到这里,心安稳了。

农民搬到哪里,产业就跟到哪里,结构就调到哪里。乡村休闲旅游的悄然植入,让李光耀等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商业饭”。

像李光耀家一样,目前,全省共33.93万户95.4万人进行了易地搬迁。从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到基础布局不断铺陈,大批贫困农民告别恶劣的生存环境,过上宜居新生活,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逐步能致富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

与易地搬迁“挪穷窝”一样,同步推进的浩大扶贫工程还有很多——

产业扶贫,扶到点上。全省锁定33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编制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加大产业扶贫投入,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电商平台等相继建起。

兜底扶贫,不落一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户,精准兜底救助。全省连续5年每年安排22亿元低保资金,对220万名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进行补助,人均补贴超过国家现有扶贫标准。

教育扶贫,拔除穷根。2016年,出台贫困子女精准资助政策,下达资助资金22亿元,全年资助贫困学生150余万人次。

生态扶贫,激活资源。2016年,拨付天然林管护费3亿元,率先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贫困林农人均增加现金收入近千元,绿水青山成为建在贫困林农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从大别山到秦巴山,从武陵山到幕阜山,子落棋盘,清脆有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一度封闭、落后的大山深处,发出新生活的笑语欢声。

五年来,共减贫411万人。眼下,全省上下一鼓作气,向“深度贫困”发起冲刺。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图为:我省全面实施“交钥匙工程”,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今年,国家下达湖北省35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占全国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截至8月底,我省2017年度搬迁建房全部开工,累计搬迁入住12.61万户、34.86万人。图为工人在孝昌县陡山乡抱庵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挖管道。(记者田悦 视界网黄一鸣 摄)

夯实民生之本——

助就业,帮创业,释放潜能

4月23日,“我选湖北”首场高校巡回推介会在武汉大学举行,带着满满诚意。

“实习实训包吃包住,每月还发生活补贴,最高有2000元!”3所高校巡回下来,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共提供8.6万个实习实训岗位,2.6万大学生签订协议。

没有以往的不安、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从容、淡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和补贴,一项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地,让高校毕业生的心踏实了许多。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湖北来说,既有人才优势的喜悦,也有就业安置的忧思,更有促进就业的非常之功。2013年以来,我省8.31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踏入职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化解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是近年来我省着力破解的另一道难题。

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企业,我省率先实施稳岗补贴。五年来,全省发放43.94亿元稳岗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助、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惠及用人单位32841家(次),稳定就业岗位930.81万个。

在政策的牵引下,钢铁、水泥行业的一大批离岗人员顺利转身,书写出一个个就业创业的传奇故事。

褪下一身被煤渣染黑的外套,换上一袭绿色新衣,昔日的金海煤业公司丰阳二号矿副矿长黄利华,如今是黄石市金海源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在3年多时间里,44岁的他将遍地矿坑变成绿色茶园。其300亩茶园专产“明前茶”,已有“金海女儿山”“金海春茗”两个自有品牌,绿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也在认证中。

黄利华笑言:“不惑之年的创业故事收获另一份启迪,不惧挑战,在政府帮扶下勇敢迈出新步伐,生活依然阳光灿烂。”

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出彩的机会,让每个梦想都有驰骋绽放的舞台,这是党和政府不变的信念与追求。

已是湖北靓丽就业名片的“春风行动”,每年1000多场招聘会、80余万个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随迁子女教育也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享受到义务教育保障,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97%。

公益性岗位实行托底安置。2011年以来,全省支出岗位补贴67.56亿元,80多万名就业困难人员、4.1万“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多年的夙愿,成真了。

在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上,一套总价近80万元的96平方米商品房,承载着武汉塔子湖城中村改造项目工地木工组长鲍国华一家的梦想。在武汉打拼多年的他,终于圆了买房梦。“亲手建起一座座高楼,可在这个城市里却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隐痛,悄然褪去。

创业热潮竞相迸发。返乡农民工的“回归创业”,妇女的“巾帼创业”,残疾人的“双百工程”……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人人在“创”时代释放新动能。五年来,我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38万笔、277.08亿元,23.9万劳动者点燃创业梦想。

从战略思路的考量到各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有形之手”的每一次推动,都伴随着“民生为本”的春风,激发出就业创业的无限潜能。

“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筑牢民生之根——

革旧制,去痼疾,守护健康

7月31日,注定在湖北医疗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以药补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药品便宜了,有的甚至比药店还低,这是患者的深切感受。而在另一个层面,分级诊疗价格体系建设、医药产品采购机制市场化改革也在步步推进,不少医院一直维系的畸形生存法则被破除。

一系列医改的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所有的努力,只为回答同一个命题: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去年8月,全省医改工作会上,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五部门联手亮出新政:向社会公示医院医疗账本,将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等摊在阳光下。所有指标,要求逐步降低,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要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这个被誉为“最能直接反映患者医疗费用、量化医改效果”的创新之举,倒逼医院走上采用适宜技术控制成本的良性竞争轨道。2016年年底,我省居民在部省属医院就医门诊平均花费比上半年下降3.04%,平均住院费用下降1.21%,住院平均天数下降0.22%。

百姓迫切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一直被党和政府揣在心里,拿在手上。

今年2月15日,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聚焦供给侧改革,“深化医改、优化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卫生计生服务,努力降低百姓看病就医支出比重”成为年度目标。

3月,43岁的红安县觅儿寺镇农民崔菊花在武汉做了心脏手术,住院费8.2万元。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自费只需4900元。崔菊花是我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受益者之一。截至2016年,这个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的医疗救助体系,让50万人次祛病解忧。

带有湖北特色的探索不断涌现。

百余家“医联体”新模式兴起,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大医院的名医出现在社区诊所,恩施等边远地区也有了先进的远程医疗。

9月1日,我省57家定点医院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患者异地就医,出院时直接刷医保卡就可结算。

踏着湖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的步伐,五年前在全省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交钱”的钟祥市人民医院,让大量患者享受到“拎包住院”的畅达。这项公共政策也降低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医疗门槛,回应了“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昔日按科看病,如今按病索医,武汉部分医院试水的“多科联诊”让患者少了四处折腾的麻烦;过去排队挂号、取药,眼下打开手机、线上支付,湖北省互联网医院让病人享受药品直接配送到家的便捷。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对民生之需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对改革难点决不言败的深度掘进。

从“治病”到“防病”,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正在加快铺设。

2016年,我省首批在武汉、襄阳、鄂州等5个城市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目前,平均签约率28.7%,对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的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是对尊重生命的践诺。湖北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让百姓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健康湖北”引领,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广场上、健身房里,建起15分钟城市社区健身圈;农家院里、田间地头,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比比皆是。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施政思路与理念。

“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兜住民生之底——

托底线,解急难,温暖相随

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是百姓最真切的礼赞。一个个温馨的民生故事表达着兴奋和喜悦。

镜头一:久违的笑容,在路德章脸上绽放。

“我们的低保金又涨了!”昨日,远安县茅坪场镇老观村四组村民路德章和妻子方家秀拿着800元低保金,笑得合不拢嘴。夫妻俩身体残疾,生活困难,当地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农村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低保金年年涨,今年5月又调高了一次,加上每年2400元的残疾人补贴,每年就有1.2万元收入。”

镜头二:愁眉紧锁的陈金香,舒展了眉头。

“多亏了政府送来救助金,我和外孙女才不至于流落街头。”昨日,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小庙村四组56岁的贫困户陈金香指着修葺一新的房子,激动地说。数月前,陈金香一家遭遇窃贼纵火,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夷陵区社会救助局发放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困难群众平时可领取低保,遭遇特殊困难时还可申请临时救助……一张覆盖荆楚城乡、托底保障的“安全网”正在密织,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五年来,我省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湖北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每一项托底政策都表达着殷殷关切——

扶助农村五保户、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群体的新政策相继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力施行,彰显“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政策合力。

每一组数字都体现着温情——

低保标准逐年递增,不断抬升民生“底线”。去年,全省共下拨中央和省级社会救助资金109.7亿元,较2012年增长69%;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平均达到每年7402元、7294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9%、84%,超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临时救助3.91亿元、41.2万户次,医疗救助16.03亿元、340万人次,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8.06亿元、97万人次。

每一个弱势群体都感受到温暖——

贫困人员,由政府代缴、协调专项贷款、免缴社保费用等多种方式,减轻负担;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考取人社部门相关证书,有望发放最高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工伤易发的建筑业农民工,由“同舟计划”护佑,60余万建筑业农民工因此得到稳稳的幸福。而在荆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还有一份特别关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其病有所医,困有所养。

日臻紧致的“兜底网”,显示出强劲的张力。正是有了托底制度作保证,去年夏天,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我省以惊人的重建速度,帮助23724户倒房户喜迁新居,49702户受损房修缮一新,实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无论今年财政压力有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的实事只加不减。”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勾勒出清晰的民生路线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推进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等,一系列顺应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愿景、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的更大布局,激荡着与基层视野的同频共振,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需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需要的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幸福的味道,愈酿愈醇。

湖北,这方浸润着深厚感情的热土,正聚力而行,其景日新。(湖北日报记者吴华清 胡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