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算起,郑举选离开汉正街已经25个年头了。当年,他是这条街上的风云人物,走南闯北的生意人第一次来到汉正街,大多都会慕名来见识一下“盲侠”郑举选。
郑举选在这条汉口老街长大,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与它息息相关:因 “投机倒把”入狱;成为汉正街第一批获得小百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103人之一;是汉正街个体户中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他的从商生涯,见证了这个“天下第一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每一步探索。
8月15日,在位于汉阳墨水湖畔的一处宁静宅院,这位耄耋老人接受了支点财经记者的专访。虽戴着墨镜,却掩盖不了他曾为商人的睿智和神采。除了和众多政府要员、经济学家握过手,他也被无数作家、记者采访过。或许如此,对于许多发生在40多年前的往事,他记忆犹新,甚至一些细节依然能脱口而出。
“盲侠”炼成
郑举选出生于1940年,幼时因一场天花,左眼失明,右眼微弱可视,后来右眼也渐渐失明。
尽管眼睛看不见,但郑举选看市场却出奇地准。他靠着收音机,了解周围的变化,寻找着商机。
汉正街曾有个“三镇市场”,主营小百货批发,郑举选的父亲就在此做生意,他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因视力原因无法继续学业,郑举选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小商贩。
刚开始,也是卖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但纵然是一样的货,郑举选的生意总要比别人好一些。
“做小生意哪有什么巧儿,就是不能等着生意上门。”郑举选说,上世纪60年代,国人以佩戴毛泽东像章为荣。为了能多卖货,他每逢周末就到黄鹤楼等景点找客户。随着销售渠道逐渐稳定,他又降低批发价以薄利多销。
那时候,大衣柜等家具开始流行,大量需要铰链(合页)。武汉的铰链厂家少,供不应求;而长沙这类企业多,供大于求。郑举选便从长沙进货到武汉来卖。每次进回十几箱铰链,还没等他走出火车站广场就销售一空。
尽管生意做得不错,但都是“偷偷摸摸”的。“这在当时就是投机倒把”,郑举选说,那时候武汉有个“打办”,专门打击投机倒把。曾有一个卖纸钱的商户,把赚的钱都糊进了墙皮里,还是被抄了出来。郑举选“投机倒把”的名声在外,加上他还有个三叔在海外,所以经常遭遇“突击检查”。除了货物和钱款被没收,他还时不时要进学习班。
1978年初的一天,郑举选家被抄出几万元库存货物,他因此入狱。“他们说我是武汉百货的总头子、汉正街百货的垄断者,买了谁的货,又卖给谁,都要我交待。当时有个政策,叫‘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我被定性为‘事情不大,态度不好’”。
因为不愿说出供货人,这一次,郑举选在牢房里待了18个月。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6月30日,郑举选被释放出狱。他甘愿自己坐牢也不愿牵连他人的举动,也为他赢得“盲侠”的称号。
老客户们纷纷前来探望,劝他出山。郑举选却迟迟未动,“一是政策不明朗,二是没有本钱”。
政策很快就来了。1979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恢复中断了汉正街数十年的自由商贸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
1979年底,武汉市工商局向首批103位汉正街个体户发放执照,郑举选成为其中之一。虽然只有15元本钱,但是他的小百货摊上始终货源充足,以往的客户主动送货让他卖,先货后款。
入股公司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同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允许汉正街个体户批量销售国家计划产品,允许厂店挂钩,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
随着政策的松绑,郑举选的“无本生意”渐渐做得风生水起,经商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
1983年,郑举选得知,武汉有家毛笔厂制笔后废弃的竹节堆积如山,他找来工人,把笔杆做成吹气球的竹哨。短短几个月,这种小竹哨就畅销全国,卖出几十万个。
郑举选说,是改革开放给了他做生意的机会,他因此格外珍惜。刚开始两年有优惠政策,在汉正街做生意不用交税,后来是凭个人报的营业额来交。他每年都是纳税最多的,管理费也比别人多交一点。他因此在汉正街创下四个第一——纳税第一、交管理费第一、捐款第一、购买国库券第一。
“那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当上公司的董事长”,郑举选回忆,1984年的一天,家里挤满了来挑货的客户,老母亲突然在楼下大喊,“打办”的人来了,屋内顿时乱作一团,有人把钱扔进垃圾桶,有人直接夺门而出。
来者其实是硚口区侨办的一位负责人。当时,《国务院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规定》刚刚颁布,鼓励华侨等海外华商资本在大陆投资,一时间,各种华侨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硚口区侨办拟筹建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以下简称“友谊华侨”),因郑举选有海外关系,所以他们专程来邀请郑举选入股。
郑举选说,当时他每天数钱数到手软,不论对方怎么宣讲政策利好,他都铁了心不干。对方并不气馁,每天都会到郑举选家来,也不说话,就看他怎么做生意。店里总有个“公家人”站着,让郑举选多少有些不自在。“我当时想,可能就是要我出点钱吧”,他拿出5000元成为公司股东。郑举选没想到,他的个体户生涯会就此告一段落。
成就传奇
在友谊华侨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郑举选被票选为董事会成员。在由街道办主任、百货公司经理等一群“有身份”的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只有初中文化的郑举选又被选为董事长。
公司开业当天,许多人慕名前来看汉正街第一个“盲人”董事长。“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回想当年,郑举选笑称自己压根就没想“懂事”,只是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生意去了。
80年代中期,西服领带成为时髦男青年们的最爱。友谊华侨总经理以2.7元每条的价格,向浙江一家工厂订购了两万条领带。而在此前,汉正街的其他商家就动了起来,大批领带涌进汉正街。友谊华侨贸易部还没收到货,领带的价格就跌到7毛一条,供货商眼看拿不回货款,赖在汉正街不肯走。
公司刚开业就陷入如此危机,大家把希望寄托在郑举选身上。郑举选找了以前江浙的合作伙伴做信誉担保,向供货商承诺,分期给付货款。“这件事以后我想通了,入股不是出点钱就行的,要干就要干好。”他把家里的生意交给爱人,正式就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尽管做生意看得准,但郑举选明白,管理公司他还是个外行。组建智囊团,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通过硚口司法局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请武汉大学的教授担任经营顾问,又返聘财政局退休的工作人员为财务顾问。智囊团为公司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各岗位的责任清清楚楚。这在当时的汉正街又一次引起轰动。
有了郑举选牵头,友谊华侨生意红红火火,以前的老客户都慕名跟了过来。不但补上了之前的大窟窿,公司还有了盈利。1986年春节,郑举选亲手将25%的分红发到每一位股东的手中。在此后的几年,股东们都能拿到丰厚的红利。
郑举选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国内外众多记者前来采访。面对法国记者“你到底赚了多少钱”的提问,郑举选回答,“我就是传说中那个汉正街的百万富翁,现在虽然还没达到这个程度,但我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这么好的政策,未来一定能够做到。”
无奈转身
“离开汉正街,多少是有些无奈的。但我亏欠孩子们的实在太多了”,郑举选告诉支点财经记者。
郑举选说,自从他当了“友谊华侨”的总经理,家里的生意就一落千丈,没多久就关门了。后来家里又连遭一系列变故:1986年,父亲去世;3年后,他的爱人突然离世,剩下老母亲和三个儿子无人照顾。
因为以前做生意经常被抄家,孩子们一直在动荡的环境中成长。自己坐过牢的经历,也让孩子们遭了许多白眼。郑举选感到愧疚,现在爱人也不在了,是他该撑起这个家的时候了。
他毅然离开了“友谊华侨”,开办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华侨友谊贸易有限公司”。或许是命运弄人,1992年至1993年,处于巅峰期的郑举选,选好门面投入巨资装修,准备大张旗鼓卖百货,却接连遭遇两次拆迁改造。
这两次造成的巨大损失,郑举选都自己认了。1996年起,他渐渐从汉正街撤了出来,“一是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做生意,二是我的身体一直不好,也想休息一下。”
多年后,郑举选又有过一次投资实业的行为,也以“看走眼”的结果告终。但他十年前果断买下的墨水湖畔这套宽宅大院,足以证明他眼光不错。
这里原本是所幼儿园,因生源少难以为继,郑举选得知开发商决定卖房,当即就买了下来。如今的郑举选每天四点半起床喝杯水,接着就用冷水搓脸,每天在屋里听着收音机最少走两个小时。这也是他79岁高龄,依然步履矫健、思维敏捷的秘诀。
“汉正街开始搬迁后,不少老汉正街人都到了汉阳,这里离汉正街近。”尽管如此,除了受邀开会或参加活动,郑举选很少主动回去。离开汉正街20多年的郑举选,一直关注着汉正街。他与汉正街的情分,从交谈中就能感受得到。
前几年,郑举选在“新汉正街”——汉口北买了个门面,亲自挑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我看好那里未来的发展。这也是我对汉正街的一个念想吧。”郑举选说。
一座“郑举选铜像”至今矗立在汉正街。历史已经留在这里了。(支点杂志2018年12月刊)
(作者:王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