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谭亲璐 通讯员 颜林平 谢红艳
天门与京山接壤的天门山脚下,一条蜿蜒的土路旁,一米多高的红砖墙,围着两栋红瓦平房,几声鸡鸣和袅袅炊烟点缀着山里的静谧——这里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天门麻风村。
2月12日,腊月廿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造访这里,几个村民正或坐或站晒着太阳,远远地就可听到他们的笑谈声。
70岁的刘运才是天门多祥人,笑呵呵的,坐在那儿,看不出害过病的样子。“我这脚看上去蛮好,其实半边没有了,得拄着拐杖才能走路。”17岁那年,他发病被送到这儿治了3年,病情稳定后回了老家。1983年,因病复发,刘运才重回麻风村。2002年,他经人介绍,与隔壁京山雁门口镇三何村村民李德秀结婚。
看得出来,两口子很恩爱。他俩邀请记者参观他们的住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刘运才掀开床上新棉被,又指着屋角堆放的一罐软糖、一箱蛋糕、一提伊利牛奶说:“这些都是天门市卫计委、红十字会和皮防所前几天上山慰问送来的,还给了每人300元慰问金,10斤腌肉、10斤腌鱼。”
记者在楼道间看到,家家户户门口贴着春联。“这还是大学生志愿者贴的呢,他们每年都来,娃儿们挺好的。”刘运才说。
麻风村村口矗立着两棵大樟树,据说,这两棵樟树是当年建麻风村时栽下的,60年迎风沐雨,见证了这里的沧桑。“现在,这里就是一座特殊的‘养老院’。”天门市皮防所所长李卫明说,麻风村始建于1958年,当时叫作佛子山麻风病医院。1990年,天门成为我省第一个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县市,除了30余人选择在此休养外,其余康复者都回了老家。医务人员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步撤离进了城。目前,麻风村还生活着11位麻风病康复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村里成立了由3名康复者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
82岁的左中保是天门卢市人。“我是1971年10月17日到这儿来的,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他的两个眼睛扯在一起,嘴巴也是歪的,“老家也没什么亲人了,在这儿,村民都很照顾我。”左中保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政策好,干部好,给我们这么好的生活。”
李卫明介绍,60年间,皮防所承担了麻风病康复者的全程护理和生活照顾,现在仍然安排一名专职保健医生。中央和省里每年拨有防治经费,天门市按照低保户标准,给他们每月财政补贴960元生活开支,费用由3人管委会统一管理。
万杏桂是3人管委员成员之一。她说,春节期间,政府加了一个月960元的低保费,还发了200元过节费,“我们春节集体加餐,鸡鸭肉鱼都有,七八上十个菜呢!”当问及村民们有什么期盼时,他们只是说,什么都好,就是村门口这条泥巴路,一下雨就不好走,希望政府能把路修一下。
记者采访离开时,已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道道斜晖透过大樟树茂密的枝叶,暖暖地映照着这座宁静的小山村。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