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吸引人才不能只关注“大腕儿”,还应善于挖掘“潜人才”

发布时间:2017-12-24 11:14:51来源:全球化智库CCG

2017年12月22日,由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京津冀三地党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三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产业创新高端人才”为主题,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领导、中央相关部委领导以及国内外人才专家、企业代表、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区(市)党委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和人才工作科负责同志,以及三地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工作人员等200余名代表出席论坛。

人才一体化需要清晰的功能地位和统一规范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京津冀三地在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中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高端人才作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来源,人才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今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各项指导精神,全面推进京津冀人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促进三地之间人才资源自由流动与共享,进而推动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胡建华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胡建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特别强调人才问题,“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同时在涉及到城市区域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也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次论坛结合“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中澳)人才发展功能”、“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以及“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四项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总结,并且提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探讨下一步怎样使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的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

打通教育资源发挥全球化作用 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京津冀一体化涉及的人才问题主要还是功能定位,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方各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各自发挥独有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到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在论坛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投资并购部总裁王天鹏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不是企业简单地推荐几个人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政策上进行引导。毕竟人才总是向最有利的方向流动,因此,二三线城市吸引人才还需要在各方面的配置到位。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肖广岭从科技政策上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提出建议,他说,目前京津冀一体化面临产业定位和产业对接两个问题,首先,如果京津冀三地能打通教育资源,这对人才流通是极为有利的。这虽然不是一个直接的人才政策,但是却对人才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产业对接需要配套。比如,深圳研究院和清华的合作就能很好的将人才引流至深圳,加之深圳本身的产业密集和相对有优势的吸引人才的政策。所以,天津和河北应该积极利用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制定政策吸引人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发展系副主任魏华颖同样认为,教育是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教育资源非常不均衡,而现在的年轻人在就业的时候并不是把薪酬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慢就业”。他们对工作的期待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未来人才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整合,不光靠政府,而是整合产学研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台将发挥吸引人才的目的。因此,对河北来讲,就需要挖掘自身的优势使得人才政策具有针对性。对于国际人才,魏华颖表示,吸引人才不能只是关注“大腕”,而是应该善于挖掘“潜人才”。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对外合作处处长张秀英则认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同样需要全球化视野。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需要使得企业和项目在全国进行自有流动和自有合作,能够使地区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断迸发。此外,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的学习同双创结合,更好地发挥实验和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