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沙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为转山游客提供牦牛和马匹,帮助他们驮运背囊和行李。除了普兰的雪,难忘的还有白云之下的神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也和白色的雪有关,它还被称为“雪灵山”、“大雪神山”。
报道组是5月10日下午赶到神山脚下的塔尔钦小城的。那里的海拔高度已接近5000米,呼吸变得不平稳起来,几名记者已经要靠不停地吸氧才能坚持扛起设备拍摄了。
据当地人介绍,至少有4种宗教把冈仁波齐视为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来这里转山。藏历马年时,来这里朝圣的人更多。
转山无论是走外线,还是内线,都是一段不算近的距离,外线距离53公里,内线也超过40公里。这为一支特殊的队伍提供了吃“旅游饭”的机会。
神山脚下的普兰县巴嘎乡岗沙村的村民抓住了商机,靠山吃山。他们以冈仁波齐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岗沙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摘下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冈仁波齐山脚下的普兰县巴嘎乡岗沙村的村民靠山吃山,通过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岗沙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摘下了贫困帽。报道组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岗沙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70万元,覆盖农牧民群众304户1069人,有牦牛2138头,马1069匹。
为了拍摄这支牦牛运输队,报道组里的8个记者强忍着高反的不适,决定夜宿在海拔4700米的塔尔钦小城。一位伙伴在晚饭时跟报道组的其他同行介绍说,这里的星空很美,一定要看一看,他还打算拍星轨。
然而到了晚上,哪里还有什么心情欣赏星空,几个人头疼得厉害,难以入睡,每隔一会就醒来吸几口氧,只盼着天快快亮起来。
蓝
在离开阿里的前夜,澎湃新闻记者请报道组其他小伙伴写一段阿里之行的感受。央视网的90后姑娘惠仙以秒回的速度发过来一句话,只有短短9个字——天很蓝,路很长,地很广。相信这只是惠仙对阿里最直观的感受,更深层的记忆和感情都在她的镜头里了。
“天很蓝”也是澎湃新闻记者对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的第一印象。也因为天蓝,让时常奔波赶路数个小时的报道组感到不那么枯燥和难以忍受。
湖水湛蓝的玛旁雍措湿地生态地位重要,自去年升格成“国字号”后,保护也随之升级。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圣湖玛旁雍措和“鬼湖”拉昂错也蓝得更为晶莹剔透,像两颗蓝宝石镶嵌在苍茫大地上。阳光照下来,湖面闪着光,不能看得太细,会刺到眼。
玛旁雍措位于青藏高原西南的远离海洋、缺少森林的高寒干旱区,是地球上高海拔地区淡水储量最大的高寒内流湖泊,也因孕育了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而被称为“世界江河之母”。
不过,如果你只看到玛旁雍措的美和神秘,说明还不够了解它。它还是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是高原生物的基因库,400余种生物栖息或生长于此,也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2017年7月,玛旁雍措湿地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玛旁雍措和拉昂措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生存于其中的水生、陆栖生物。
这么重要的湿地,对它的保护也成为当时农牧民的一件心头大事。出生于1988年的白玛旺杰是一名玛旁雍措湿地的专职管护员,春夏秋三个季节里,他会和其他管护员一起每天到湖边巡逻,认真做好记录。
除了专职管护员,还有不少当地村民也自觉地守护着圣湖。他们主动不售烟草,捡拾湖边垃圾,植树造林,保护动物,只为了让圣湖变得更蓝更耀眼,让来到圣湖的人留下更为美好的印象。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