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阿里行程过半的时候,报道组从普兰县来到了噶尔县。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物流中心,位于西藏的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噶尔河谷地带,西北部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噶尔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仅0.2℃,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34.6℃。年降水量53毫米。每年除了七八月,其他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出现。
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果澎湃新闻记者告诉你,这里的主题色是绿色的话,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噶尔的“绿”,是不在预期之内的,以至于当澎湃新闻记者数次走进农业生态产业园时,内心竟一次次涌起满满的感动。
报道组从当地领导干部和部分农牧民处了解到,长期以来,阿里群众吃的瓜果蔬菜都要靠菜贩子从新疆、拉萨等地长途贩运,高昂的运费使得蔬菜价格比拉萨的价格高出一倍还多,而且没有很多新鲜的绿叶菜,主要是以土豆、萝卜和白菜为主的传统“老三样”,吃菜难,买菜贵的问题非常突出。
改变始于2013年。
那年7月,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高宝军到阿里地区普兰县就任县委书记。经过一番详细考察调研后,高宝军认为普兰县具备发展棚栽业的条件,于是提出要把普兰建成阿里农牧业示范基地的思路。
自2014年开始,阿里结束了高海拔地区种不成蔬果的历史,多个产业园里一片绿意盎然。说干就干。2014年春季,普兰县建成了日光温室大棚和拱棚140多座,在棚内成功试种了50多种瓜果蔬菜,结束了高原种不成蔬菜的历史。
此后,“普兰经验”被复制推广到阿里地区其他县乡。于是,才有了报道组在噶尔看到的勃勃生机。其实如果是盛夏时节到阿里地区,看到的噶尔会比现在更加绿意盎然。
陕西第七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在查看噶尔县城区刚栽种的绿植花卉。去年开始,噶尔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农牧民在噶尔县昆莎乡高效牧草示范园里劳作的场景美如一幅油画,紫花苜蓿的幼苗在风中的坚韧让人难忘;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里长势良好的绿色蔬菜和温室大棚中结出的瓜果,给人以无尽的希望;还有苍山雪顶之下、城区道路两旁的一排排绿植树苗,也让澎湃新闻记者不时产生“真的身在茫茫戈壁吗”的恍惚。
报道组在采访中了解到,噶尔县生态产业园总面积730亩,集花卉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于一体,全部配套设施于2017年7月建成。产业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合作社为组织单位,农牧民提供劳力并参与分红。
园区为当地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的计划,让他们拥有了一技之长,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5岁的加央就在这一产业园区里工作,已经两年之久。她告诉报道组,她已经基本掌握了栽种西瓜的技术要领,“每天工作可以拿到200元的工资”,加央笑着说,这让之前没有工作和收入的她感到非常满足。
阿里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用踏踏实实的实践,换得如今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阿里的一片“绿”让人看到了改革创新的力量。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