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湖北金融五年改革发展成就辉煌:金融引擎助力荆楚跨越

发布时间:2012-11-26 06:00:27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林建伟 通讯员徐冰

  明日,2012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大幕将正式开启,全球400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齐聚武汉,共话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2012年是武汉金博会的第五个年头。盘点过去五年,我们看到了逆势飞扬的金融指标,也看到了蓄势腾飞的信心指数。

  全省信贷增速从2008年以前近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9年以来持续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高于”、“四个高于”工作目标;

  资本市场从2008年以前连续多年没有新增上市公司,到近5年来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上市公司总数位居全国第八位,中部首位;

  保险业保费收入比2007年增长近两倍,规模居全国第十位;

  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险高发区,转变为全国金融界备受称赞的信用高地。

  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在金融危机中,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越,表现最为突出,贡献最大的是金融行业。

  金融综合实力提档升级

  本月19日,银联商务武汉数据中心在东湖高新区开业。中国银联负责人表示,湖北金融业积淀深厚,科教人才密集,成本优势明显,中国银联看好湖北发展前景。

  近五年来,我省金融机构数量取得爆发式增长。

  银行业高点起跳。2008年以来,先后改制组建武汉农商行,合并组建湖北银行,设立光大金融租赁,重组交银国际信托和方正东亚信托,发起设立湖北宜化财务公司和湖北能源财务公司。共引进设立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及外资银行机构69家,位居中部省份前列。

  证券业重点突破。引进天风证券在汉设立总部,新增证券营业部79家,期货营业部26家,均居中部首位。

  保险业突飞猛进。全省共有法人保险公司2家,省级以上保险公司57家,外资保险公司7家,总数比5年前增长一倍,其中法人保险机构和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居中部首位。

  副省长赵斌指出,我省正实施“内育外引”战略,一方面通过省行(会)战略合作引进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通过改革重组壮大本地金融机构。

  去年2月份,宜昌、襄阳等5家城商行合并,组建湖北银行。去年10月,长江财产保险创立,填补了我省无财险法人机构的空白。从2009年开始,省农信联社改制组建农商(合)行46家,从技术上破产一跃成为优质金融机构。

  新型金融组织蓬勃发展。五年来,全省新设小贷公司212家,担保公司415家,村镇银行39家,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200多家。

  伴随着金融机构质量提升,创新不断涌现。按照“金额可大可小、利率可高可低、期限可长可短、押品可有可无”的原则,银行业推出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以及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等大批创新信贷产品和模式。

  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初现,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去年,省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和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等12家资本要素市场。

  我省先后获批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地区、“新三板”扩大试点地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试点地区和区域集优债券试点地区。

  通过五年努力,我省已形成较完备的“全金融”格局。武汉成为中部金融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2011年,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对全国29座主要城市进行了评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杭州和广州六个区域金融中心在本区域内综合竞争力最强,领跑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深水行大船,金融兴则经济兴。不断壮大的金融产业,托起我省经济发展的大底盘。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围绕全省“武汉城市圈”、“一主两副”等战略,金融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每年春季,省政府都会开展“金融早春行”活动,宜昌、襄阳、十堰等10多个市州先后签署政银企合作协议。2008年至今,我省银行共与2万多家企业签订协议,金额超过万亿元,涉及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重大项目。

  抓大不放小。在服务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同时,我省银行业还将瞄准小企业。近五年来,全省17个市州组建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成立了小企业专营机构。

  超前谋划,精心布局。金融危机后,高新技术产业被视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相关部门先后出台20余项金融扶持政策,为科技金融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我省银行业实现“四个高于”目标。即:全省贷款增幅高于GDP增幅,高于全国贷款平均增幅,高于中部平均水平,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占比高于上年。

  全省金融业坚持“一主多辅”,在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和保险资金等渠道服务实体经济。

  2008年以来,上市企业通过首发、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融资833亿元。全省共有18家公司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科技类上市公司占比提高,逐步改变上市公司集中于传统产业的格局。

  保险业也充当了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2008年至2011年,我省保险业赔款年均增速11.12%,赔付总额从2007年的69.57亿元上升到106.28亿元。去年底,保险资金已达成投资协议超过千亿元。其中,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分别向天兴洲大桥和武汉城际铁路投资,总金额达70亿元。

  看似抽象和枯燥的数据背后,是一笔笔真金白银,一个个活力四射的项目,成为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

  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本月初,我省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来自全球25家银行的大腕齐聚武汉。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湖北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外资银行的关注,他们同时也被湖北省政府的热情所感动。

  此次“外资银行楚天行”活动,省政府早在3月份就开始了谋划,省政府领导前后赴京沟通数次,最终促成此次活动。

  这是我省近年来重视金融发展,改善金融环境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湖北将金融业视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努力为金融业大发展营造大环境、大气场。

  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深水好行大船,湖北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金融业的繁荣。”省长王国生指出:“要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经济金融互动双赢。”

  五年来,省政府召开多次金融专题会议,出台多个促进金融业改革、创新的政策法规。2008年以来,省政府每年举办武汉金博会,使其日益成为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的金融盛会。

  我省还将省行(会)战略合作,作为汇聚金融资源抓手。五年间,省政府先后与金融监管机构和26家银、证、保机构总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试点,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新三板”扩大试点……省行(会)合作硕果累累。

  信用环境对金融资源配置起着决定作用。五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监测系统,全省17个市州、76个县市区全部纳入系统监测评价范畴。

  通过开展以企业、社区、农村、区域为主的“四大信用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全省A级以上信用企业增加1.25万户。通过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2008年至今,全省企业逃废债下降28.59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77%,湖北已从昔日的“风险高地”变成今日的“信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