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3万部(台)手机、平板电脑从武汉联想基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图为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一角。 (本报视界网 谢王秋子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卢平川 江萌 成熔兴 李墨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改变了美国,影响了全球经济。大家重新认识到,“真正能够长期创造财富的就是制造业”。
面对金融与房产机构破产引发虚拟经济坍塌,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力图以实体经济支撑国家走出泥沼。过去3年,美国有建厂或扩建计划的大公司达到50家,通用、福特、陶氏化学等工业巨头,相继在美扩建基地。
在国内外“回归实体经济”浪潮中,作为国家重要制造基地,武汉再提“工业强市”目标,并从2011年起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3年来,武汉三环线外,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通用、雷诺、联想、格力、神龙……国内外工业巨头纷纷在汉建厂或扩产。去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今年以来,大批汽车、空调、手机等大众工业品从武汉流向国内外市场。由于工业的提振,武汉经济总量大幅上升,GDP预计今年跨越万亿。
在过去150年岁月里,武汉凭借大小5次工业起飞,在中国或区域经济版图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开埠时的租界制造,到清末“汉阳造”,再到“一五”时期武字头崛起、1980年代轻工业“五朵金花”绽放,直至当前的“工业倍增”。“工业倍增”,不是简单量的扩张。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武汉制造业在品种和结构上正迈向新的高度。“新武汉造”的异军突起,给我们哪些启示?还需要怎样提升?
重振实体经济的漂亮转型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卢平川 江萌 成熔兴 李墨
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过去,钢材、重型机床等是其为数不多的当家产品。
如今,大众工业产品正从这里大规模流向全国甚至全球终端消费市场。
武汉市经信委统计,今年元月至2月,神龙、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等生产汽车18万多辆,格力、美的、海尔等在汉生产空调168万套,联想武汉基地生产手机及平板电脑180万台。这意味着,武汉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汽车、2.8万套空调、3万台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走下生产线。
这些“新武汉造”均产自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由于它们的异军突起,武汉工业增速令人“惊艳”:2013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低于7.7%的GDP增速。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394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从总量到结构,武汉工业进行着一场漂亮的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称赞:“近年来,武汉瞄准中国产业变迁和转移的大局,优先发展工业,踏准消费升级节奏,路子走对了!”
从“两业并举”到“工业第一”
2010年12月,武汉三环线正式画圆。武昌、汉口、汉阳这“老三镇”,与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黄陂等6大新城区间,架起了一条循环大动脉。
彼时,国家“十一五”计划收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等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区位优势凸显。有机构测算,企业在武汉经营,包括人力、土地、生活等在内的综合成本,要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40%左右。
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既喜且忧。
喜的是,近5年,武汉经济总量不断“超车”,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名。
忧的是,全市工业总产值远不如京沪、青岛、沈阳。
实业不振,谈何复兴大武汉?阮成发提出:未来五年,武汉发展关键在工业,必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此言一出,争议四起:
有人提出,国际上特大城市都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制造业。武汉“九省通衢”,理应优先发展服务业。
有人忧虑,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和沿海制造业增速趋缓,工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产品和产能过剩,发展工业风险太大。
2011年初,刚刚就任武汉市代市长的唐良智判断:“国内外经济已到了分化转型期,中国经济正由外需拉动转到内需驱动。随着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区位优势凸显,到了工业发力补长期。”
对阮成发、唐良智的意见,专家们十分赞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成金华认为,武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尚不能跳开工业来发展第三产业。
当年1月4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端出“工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由2010年的7004亿元增至1.5万亿元,五年内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在当年的一次武汉市委全会上,阮成发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武汉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制造业、服务业‘两业并举’,而是工业第一。”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