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一年吃掉近5000吨月饼,其中七成左右由本地厂家生产,但汉产月饼少了点武汉风味,多是“翻芯”版的广月、苏月。
汉产月饼九成是广月苏月
这两天,记者走访多家超市看到,在售的散称月饼、礼盒月饼,大多数都是武汉造,扬子江、冠生园、汪玉霞等老字号,裕合、首佳、金鼎轩、竹乐、南乐等生力军,今年推出几十种口味的月饼。
但这些汉产月饼多是改良版的广月、苏月,部分武汉厂家今年开做台式月饼、潮式月饼、法式拉酥月饼,饼皮有了冰皮、紫薯皮、桃山皮、QQ皮等,馅料有提拉米苏、芝士、玫瑰等新花样,但也多是外来口味,少了武汉本地特色。
中百仓储月饼买手黄亮介绍,武汉市场上,汉产月饼占了约七成份额,不过汉产不等于“汉味”,其中广月、苏月占比90%以上,以豆沙、莲蓉、芝麻等口味为主;其余多是台式、潮式等月饼;鲜有武汉风味月饼。
汉味特色月饼败走市场
据武汉食品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月饼生产企业六七十家,年产销金额4亿多元。不过,汉产月饼大部分销往武汉及省内市场,能进军全国市场的不多。
实际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月饼生产在全国排名靠前,汉式月饼的特色是硬皮硬馅、酥甜爽口,馅料以冰糖、五仁为主,吃起来有嚼劲、不黏牙、特别香。但后来随着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大举抢占市场,本地企业转而主攻广月、苏月。
近年本地有厂家曾推出武汉风味月饼,希望复兴汉月,武昌鱼月饼、汤包月饼、麻辣鸭脖月饼、荷塘三宝月饼,都曾高调现身本地市场,但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有的已退市。
在现行月饼国标中,除了广月、苏月,京式、晋式、台式、潮式、滇式等地方风味月饼也被列入,有自己的标准,但汉式月饼却没有一席之地。
借鉴太多反失武汉味道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先明分析,武汉是鱼米之乡,资源丰富,在月饼口味上南北交融、甜咸兼容;武汉厂家善于吸收、借鉴外来月饼的优点,并推陈出新。但对外来月饼借鉴太多,导致汉产月饼缺乏自身特色。此外,如果做汉味月饼,适应市场需要时间,本地一些企业不愿冒险,更愿做市场接受度高的广月、苏月。
武汉扬子江食品公司负责人梅红运说,汉产月饼的质量不比外来月饼差,有的产品的口感、新鲜度已超过外来月饼。但汉产月饼要自成派系,须有相关标准,对月饼形态、色泽、口感、馅料含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否则生产出来的汉派月饼是否合格、是否地道,缺少依据。
本地一家月饼生产厂家人士坦言,汉月缺席国标的深层次原因是汉产月饼本身不强势,在全国的知名度不如“外地军团”。
吴先明表示,汉产月饼要做大成汉派月饼,需本地企业有更多创新精神,在口味研发、品牌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多下功夫,取得市场认同感。
记者符樱 实习生杜婧偲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