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武汉临空港新旧动能转换记:“五朵金花”托起武汉“第三极”

发布时间:2018-04-27 09:27:07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成熔兴 通讯员 宋亮

从空中俯瞰武汉临空港经开区500平方公里土地,会发现这里正处于火热的建设大潮之中:京东方10.5代线建设如火如荼,葛洲坝高端装备制造园启用在即,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正拔地而起,常温常压储氢客车即将示范运行……

2017年以来,该区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形成了新型显示器、高端芯片、网络信息与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五大新兴产业格局。“五朵金花”次第绽放,新旧动能有序接续,推动该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氢扬号”独辟新能源产业蹊径

4月26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将军路街。在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里,程寒松教授正带领着团队为维京游轮公司研发1兆瓦氢燃料电池,为氢能上船做准备,“一旦成功,武汉将成为下一代世界豪华游轮的动力中心。”

程教授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是“千人计划”专家,他和团队攻克了制约氢能应用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氢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方式存储和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将氢气注入一种特殊的液态材料中,变成‘氢油’,可以像汽油、柴油一样应用。”2016年,程寒松团队与位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的扬子江汽车集团合作,先后推出两代使用常温常压储氢的氢能源客车。临空港经开区海峡科技产业园主任姜舟获知这一讯息后迅速行动,吸引程寒松团队落地,注册成立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将氢能技术确定为全区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

姜舟说,目前国内各大“后发”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多从引进锂电池生产厂入手,但在全球电池技术迟迟无法突破的背景下,氢能动力是另一种值得探索的技术路线。目前,武汉市已将发展氢能技术及氢能汽车研发提升到战略层面,成立氢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希望抢占全球氢能产业制高点。

姜舟表示,依托武汉氢阳和扬子江汽车,该区正在打造集储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整车制造于一体的氢能源产业集群,目前已引入投资58亿元的亿伟新能源电池项目,设立氢阳新能源研究院、科利尔氢燃料研究院,引进华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氢能源产业链初具雏形,“未来有望独辟蹊径,乘‘氢’远航。”

葛洲坝拔升临空港工业化水平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新沟镇内,葛洲坝高端装备产业园高速发电机组厂房已经建成,“五一”后即将投产。该产业园创下大项目引进的“临空港速度”:总投资50亿元的大项目,去年2月签约,100天后开工,当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今年“五一”将部分投产。

中国葛洲坝集团装备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姚明辉介绍,该公司生产的高速发电机组可达到国际标准规定的最高瞬态性能响应等级,在电力覆盖不足、不稳定的地区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稳定地输出电能,对于非洲、南美等电网建设不够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特别适用,“我们的产品将销往这些地区。”

占地1430亩的葛洲坝高端装备产业园,正引领临空港经开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姚明辉介绍,葛洲坝集团因担当三峡工程建设主力而扬名天下,如今正乘着“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全面开启“装备报国”的崭新征程。该产业园将围绕智慧能源、高效储能、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四大产业方向,进驻分布式能源核心装备、1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招商局负责人介绍,该区以葛洲坝高端装备产业园为龙头,吸引了华工科技质子重离子设备研发制造、优恩智能通信终端生产基地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涵盖高速发电机组、压缩空气储能核心设备、二氧化碳制冷解决方案等领域。

“五朵金花”次第开放

该区招商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今,该区新引进芯片项目1000亿元,新型显示屏553亿元,网络信息与大数据623亿元,以上项目均集中于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另有智能制造项目129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230亿元,由此形成的“五朵金花”总签约投资额已超过2500亿元。

依靠这些项目支撑,2017年该区工业投资总额首次入围全市前三,仅次于沌口和光谷。2018年一季度,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各行政区、开发区中排名第二,工业投资增速保持第三。

基于此,武汉市围绕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提出了“五谷丰登”(光谷、药谷、智谷、金谷、才谷)、“四都鼎立”(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和“三港齐发”(临空制造港、网络安全产业港、现代健康食品港)的现代化工业结构。

临空港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陈邂馨表示,2018年将成为该区的“经济振兴年”。从今年开局,该区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区GDP、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赶上武汉另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现有水平,建成武汉工业发展“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