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挖掘“水面之下”的效益——水产第一大省缘何减产而增收

发布时间:2018-07-02 07:36:46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孟静 通讯员 尹恒

湖北是水产大省,连续22年淡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省渔业生产首次呈现“减量增收”。“减量增效”的秘密,来自更健康的养殖方式、更优质的品种和更有力的改革举措。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传统水产业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从速度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深挖“水面之下”的潜能,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湖北水产业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首次减产”激起的思想碰撞

“产量减了不少,明年赶紧采取措施。”“养殖面积开始缩减,得想点法子。”

今年全省水产工作会上,几个水产大县的水产局长们聚在一起,商讨“在提升效益上想出路”。

据省水产局统计,去年全省水产品总量465万吨,比上年减少1.1%,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减产。

产量减少,效益一定会相应减少吗?答案是否定的。去年全省渔业产值1088亿元,增长5.63%;渔民人均纯收入18829元,增长9.3%,全省渔业生产首次呈现“减量增收”的态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产量”似乎是水产行业开会必强调的关键词。新的风向标,昭示着水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变革。

千湖之省的湖北,水产品产量连续22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个“全国第一”让我们骄傲,也长久地把我们的荣耀“钉”在了最初的养殖环节上。

一场拆围行动,给全省水产业敲响一记警钟。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面临“吃鱼难”的背景下,围网养殖被视为水产增产、渔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然而,过量投肥投饵或高密度养殖导致水生态失衡。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实施以拆除围网为核心的“退渔还湖”工程,从2016年开始,全省共拆除围栏围网120多万亩,还千湖碧波荡漾。

拆围,拆的是旧的养殖方式,靠大水面开发实现量的扩张已成为过去,回归“人放天养、限量捕捞”的生态渔业是必然选择。

减量增效,即意味着单位产出、单位效益增加,意味着要走精品之路。不少县市水产局负责人纷纷表示,过去各地拼产量,现在拼效益,要求更高,压力更大。

“以渔养水”引领渔业转型

在福娃集团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亩水田同时既种稻又养小龙虾,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融洽结合、互相滋养。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生态种养结合的模式下,福娃集团收获了有机稻、清水虾,3万亩虾稻共作种养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

“双水双绿”,即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其内涵就是以绿色水稻、绿色水产为抓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传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绿色升级版,“双水双绿”模式在全省适宜地区全面推广。

水产业转方式风生水起。在新的理念下,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鱼虾蟹贝藻立体混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遍地开花。

洪湖是全省第一大湖泊,每年都会定时投放大量的鲢鱼、鳙鱼,虽然是“廉价”鱼,但生态效益不可限量。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鲢鱼、鳙鱼属净水鱼类,它们以鱼鳃等器官作为过滤网,滤食浮游生物,它们产生的排泄物又成为浮游生物的美食,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从“以水养鱼”到“以渔养水”,水产业在保护优先中寻求发展。今年起,长江宜昌中华鲟保护区、圣水湖黄颡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83个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将逐步实施全面禁捕,给长江流域一个实实在在的休养生息。

生态的,也是高效的。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说,以渔养水,减少投肥投药,水质得到改善,鱼类品质更佳,市场价格反而卖得更高。

精养鱼池是我省主要的养殖方式,60%的水产品来自精养鱼池,省水产局计划再改造43.8万亩精养鱼池,提升单产效益,挖掘“水面之下”的潜能。

“虾兵蟹将”丰富市民餐桌

当前正值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王女士下班后来到菜市场,买了两斤鲜活的小龙虾,准备回家做盘清蒸小龙虾。

据统计,去年全省小龙虾产量达6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850亿元。

小龙虾市场的火爆,折射我省渔业结构布局新思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最大变化体现在餐桌上,除了四大家鱼,小龙虾、螃蟹、鳝鱼、甲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纷纷“爬”上百姓餐桌。

跟随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5年前,全省渔业提出了“一鱼一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各地养殖小龙虾、鳝鳅、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丰富舌尖上的水产品。

大悟的泥鳅、潜江的小龙虾、梁子湖的螃蟹、京山的甲鱼、宜都的鲟鱼……告别“四大家鱼”遍天下的局面,“鱼”的范畴不断拓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小龙虾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河蟹养殖面积超过300万亩,黄鳝产量占全国近一半。

全省水产业转型步伐稳健,一大批水产品品牌脱颖而出,“梁子”“洪湖清水”“洪湖渔家”“仙桃黄鳝”逐渐被全国消费者熟知。

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渔民的口袋也暖起来。5年来,我省渔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过千元,2017年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增长57%,远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从“吃鱼难”到“有鱼吃”,再到“吃优质鱼”,渔业消费的“三级跳”,也是渔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