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库清水环绕,让十堰从山城变成山水之城。图为该市郧阳汉江大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饶扬灿 通讯员 李启东
1967年4月1日,随着张湾红卫炉子沟村一声“炮”响,中国工业建设序列里出现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十堰,一个仅千人的小镇,成为东风公司的“摇篮”。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妥善应对东风公司外迁、库区淹没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环保压力大等挑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一车独大”向“仙山秀水汽车城”阔步前行。
从山城到山水之城
目前,十堰拥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30多家,汽车工业资产445亿元,汽车工业年产值3721亿元,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高、集群优势明显的地区。然而,七沟八梁中诞生的车城,有着先天短板。东风公司1.9万亩的用地总量,曾耗尽十堰的可用土地。
2007年,十堰开始对部分低丘缓坡实施山地整理。张湾区一片45平方公里的荒山成为试验区,政府授权企业融资建设,项目建成后,政府用受益资金偿付企业融资本金及利息。十堰人称这种模式为“以贷造地、以地生币”,在当时是开全省乃至全国先河之举。如今,这片荒山已成西城工业新区:1.5万亩人造平原连片成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吸纳沃尔沃、东风动力总成、东风猛士等企业170多家。
从2007年到2012年,十堰共搬走山头112座,填平沟壑86条,开挖土石方1.1亿立方米,开山整地12万多亩。2014年,郧县撤县设区,十堰中心城区面积猛增120%,进一步突破城市发展空间瓶颈,形成生态滨江发展新格局,实现由山城到山水之城的历史性跨越。
十堰市市长陈新武用数字概括40年来的城市变化:“1978年,十堰市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汽车年产量5000辆;到2017年,变成超过100平方公里、100万人,汽车产能100万辆!”
海陆空发力建交通枢纽
距离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均约500公里,十堰拥有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先天优势。1973年,襄渝铁路通车,但此后多年,十堰的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高速公路建设率先发力。2003年、2007年,汉十高速、十漫高速先后通车,2013年,十白高速贯通,2014年,谷竹高速建成,2015年,郧十高速通车。目前,十堰高速公路全长521公里。
2009年10月1日,十堰至汉口动车开通,进一步密切了它与武汉城市圈的联系。2018年9月5日,汉十高铁开始全线铺轨施工。这条全长39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快捷通道计划2019年年底通车,届时,从武汉到十堰的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
建机场,是十堰人长久以来的梦想。2012年10月,武当山机场拿到“准生证”。2016年2月5日,武当山机场通航,2017年旅客吞吐量87万余人次,今年将超110万人次。
“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全面发展,让十堰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先决条件。”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说。
南水北调润泽北方
10月27日,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柑橘采摘节,吸引游客3万多人。
这个村位于丹江口水库腹地,600多户人家中有近200户渔民,2016年渔业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被评为“中国最美渔村”,全省仅此一家。2017年,为保护水质,该村14732只网箱全部清理,渔民洗脚上岸,发展柑橘。“坡上有橘,水里有鱼,家中有客。”村党支部书记陈诚描述转型蓝图。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作出了巨大牺牲。统计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共淹没十堰土地52.5万亩,移民18.2万人;为保障一江清水持续北送,十堰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为15亿元以上,因企业关停每年直接减少财政收入30.29亿元。
十堰表现出非凡的大局意识。该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出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率先推行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模式。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截至2018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172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00万人。
转型升级促绿色崛起
“改革开放前后,十堰正举全市之力建设二汽,沟沟岔岔被挖得千疮百孔,车一过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二汽老职工童志康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上海来到十堰,对那时的居住环境印象很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十堰市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2000年,十堰提出“生态立市”,2013年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
近年来,十堰开展高质量造林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城内有座四方山,属核心地块,寸土寸金。当地政府多次拒绝开发商投资建厂,最终将其打造为绿色休闲公园。据统计,该市近年来关停并转排放不达标规上企业560多家,拒绝160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投资项目。
面对生态约束加重、产业发展受限等带来的阵痛,该市积极擦亮“水源地”名片,大力发展旅游、新能源、水资源利用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目前,十堰已形成“一主四大四新”产业格局,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旅游、能源、现代服务业、农产品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重点,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靠山吃山更要养山,靠水吃水更要护水。
从开山造地,到保护山体,十堰正转变发展方式,迈向绿色崛起。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