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郝菁 通讯员杜巍巍)一根直径3毫米的超微超声探头,顺着大腿静脉血管潜入心脏内部,通过不断释放超声波,10分钟内即绘制出心脏内的病变结构,医生根据在屏幕上三维立体再现的心脏内“敌情图”一举摧毁病灶。1月27日,心脏内三维超声导管指导下的全国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和华中地区首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导管室内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的成功运用,标志着心脏介入领域“绿色电生理”时代的来临——未来的心脏介入手术中,患者和手术医生有望双双不再“吃射线”。
75岁的张爹爹患持续性房颤多年,医生判断他极有可能因此发生中风,导致偏瘫甚至死亡。黄鹤教授建议他接受心脏左心耳封堵手术,以有效预防中风发生。但传统手术方式需全身麻醉,术中还需通过食道实施超声监测,可能导致麻醉意外和食道损伤,且围术期患者需禁食,手术时间较长。27日的手术中,黄鹤教授通过心脏内三维超声导管技术,完全避免了上述风险,手术仅1小时即成功完成,张爹爹也成为国内接受该技术的第一人。66岁的孙婆婆患有阵发性房颤,因惧怕“吃射线”,一直拒绝接受射频消融手术,而超声导管具有的“零射线”的优势,也让她享受到了高新医疗技术带来的“福利”。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鹤教授介绍,传统的心脏介入手术中,需要频繁使用X线透视来指导治疗。大剂量的X线,不可避免会对患者和手术医师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伤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脏介入治疗这一高新技术的推广。心脏内三维超声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运用于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今年初刚被引进国内。该技术能利用三维技术,逼真地将心脏内部的三维结构重建在屏幕上,在真正实现内科医生“看着心脏做手术”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以往X射线和造影剂所带来的伤害。同时,还可协助指导导管定位和操作,并实时监测心包积液和心腔内血栓等并发症,显着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
(作者: 编辑: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