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桃元讲解制造吊脚楼的工具
荆楚网讯(通讯员 韦晴)有着“巴楚活化石”美誉的吊脚楼,其营造技艺在2011年,正式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现在却面临着绝迹的窘境。今年盛夏,武汉工商学院“行走的力量”暑期实践团队,针对濒危的土家族吊脚楼,先后探访了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县——湖南湘西永顺县和湖北恩施咸丰县。
实践团队一行在走访武陵山区时,发现原本以土家族吊脚楼为特征建筑的土家寨子里,成片的吊脚楼已经零星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砖房。原始的吊脚楼所剩无几,营造技艺也可能失传。
在恩施州咸丰县丁寨乡渔泉口村,实践团队一行见到该村一组组长万桃元。2013年,他曾在种植苞谷方面,因合理、科学施肥,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就是这样一个埋头务农的农民,竟是两名国家级吊脚楼技艺传承人中的一位。
万桃元虽为传承人,但建造吊脚楼仅是他的副业。只有在农闲时,尤其是冬天,万桃元才会外出修建吊脚楼,或是做木匠维修等。除此之外,他还制作了十余个吊脚楼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均是按传统吊脚楼的比例缩小的,是建造吊脚楼的良好蓝本。
万桃元坦言,与二十年前修建吊脚楼的繁荣景象相比,如今建吊脚楼的越来越少。一是要修吊脚楼的人少了,二是光靠这门手艺不能维持生计。近年由于吊脚楼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对其关注度有所提高,情况有所改善,开始接一些零散的活。
如今吊脚楼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作为新农村建设,另一种是农家乐和特色旅游。万桃元介绍道:“现在用作民居的几乎不存在了。”
在原本随处可见吊脚楼的村落里,大多被造价低至四到五倍的砖房所替代。上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冲击,使得吊脚楼逐渐被取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本点缀在武陵大山间的吊脚楼,曾存放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痕迹和生活印记。许多村民谈到此时,都黯然表示,“喜欢住在吊脚楼里,但砖房更便宜”,“吊脚楼应该会慢慢消亡吧”。
万桃元认同吊脚楼逐渐走向衰落的事实,但他仍乐观的认为,美观、大方、实用的吊脚楼不会消失。
他解释道,一方面,有关部门给予了吊脚楼一定的重视,还投入了资金进行营造技艺。例如建立吊脚楼技艺传习所、拍摄“非遗”题材宣传片,以及投入资金培养传承人等。另一方面,由于山林到户、退耕还林政策到位,“十年、二十年以后,木材变得充足,即可免去一大笔的原材料成本。木材多了,花的钱少了,人们还是会重建吊脚楼的”。
万桃元认为,人们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转变,吊脚楼作为民居建造,呈现一起一落波浪式转变的可能性很大。但仅靠这些力量的推动,不足以将这项技艺完好的传承下去。他表示,今后的主要精力将集中在制作吊脚楼模型和撰写相关书籍上。
(作者:余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