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文化馆内的吊脚楼模型和展板
荆楚网讯(通讯员 韦晴)随着中国首个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在湖北省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到更多注目。武汉工商学院“行走的力量”实践团队利用暑假,走访了非遗资源大县恩施州咸丰县,感受咸丰民间传统文化,挖掘非遗背后的感人故事。
非遗工作路线 他们稳抓稳打
据了解,咸丰县文化馆从2005至2009年底,以普查为重心开启非遗工作序幕,将搜罗到的298条非遗线索,经排查、申报,最终确定了县级非遗名录28个,州级24,省级12个,国家级2个。目前,非遗工作进入到保护和传承阶段,主要建传承基地,为省级以上名录建立传习所,选拔传承人团队,申报非遗项目。未来将进行更为深度的宣传,强化非遗项目的理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材。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土家族吊脚楼,其传承问题更是咸丰县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咸丰县文化馆馆长白童讲述非遗保护欲传承工作
吊脚楼的发展 他们密切关注
“别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吊脚楼更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咸丰县文化馆馆长白童表示,日后除了继续发挥吊脚楼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外,还要挖掘其观赏性和艺术造诣,如将吊脚楼模型作为工艺品,供游客购买。
白童认为,吊脚楼复兴有三个要素,一是备好原材料木材,打好基础条件;二是保护师傅技艺,做好传承储备;三是资金足够,提供传承的有力保障。
目前,土家吊脚楼技艺的传承方式仍是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传承人通过做结构模型,进行原始而有效的口传身授。
咸丰文化馆内的吊脚楼模型
吊脚楼的传承 他们重点打造
针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与传承,咸丰县文化馆一方面抓好影像抢救纪录工作,以咸丰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土司城为历史支撑点加大抢救力度。另一方面,以传习所为有力载体,将吊脚楼传承基地落到实处。
从2013年开始,咸丰县成立专门的“能工巧匠”擂台赛组委会,每年九月份左右举办技艺工艺大赛,旨在挖掘散落民间的吊脚楼技艺者。通过模型制作的外观、结构、比例工艺等方面评比,最终推选出优秀的技能大师。
同时,由该馆筹建的麻柳溪村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已经挂牌一年。目前,在传习所可以看到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文字、图片资料,营造技艺工具,传承人制作的吊脚楼模型等实物也陈放在玻璃展示柜里。
白童介绍到,传习所将不断填充更多内容。例如,可供随时播放宣传资料的投影仪,提供技艺者切磋技艺和交流的培训教室,以及调查报告、相关教材。还将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设计其布局、外观、元素等。
据了解,未来文化馆的非遗工作方向是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树立非遗项目的立体感形象,目前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将以名录为载体,宣传传承人事迹、建立文化艺术新体系和建立生态保护区等。